丽江古城观联
丽江大研镇是著名的古城。这些年参观过不少古城民居,由于今人的开发修缮与商业经营损坏了古城应有的氛围,故在感觉上往往是旧而不古,游览中颇伤兴致。这次去丽江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观赏由纳西族人保存下来的古乐。据说这些音乐出于中原而养于纳西文化之中,其中就有《浪淘沙》、《水龙吟》、《山坡羊》等这些我们很熟悉的宋词元曲的调名,而它们的曲调在中原则久已不传。到达丽江的当晚,便欣赏了心仪已久的古乐,在悠然的丝竹声里回访古典诗词的岁月,十分惬意。而在城中短暂的逗留与漫游,则让我发现了另一例在纳西人生活中保存的汉文化——门联。这些门联写得典雅而深情,激起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漫步于大研的深巷之中,专意探访民居中的门联。
大研城中,商铺当街,门面大敞,物品玲琅,满目生彩。而民宅通常是带有天井的四合小院,临街的院门则合扇紧闭。如果你推开门,要转过迎面的屏墙,或須穿过一段过道,然后进入天井,才算进入主人的居所,院中干净无尘,天井里花草缤纷,令人有“庭院深深”之感。除了经营场所,满城中的民宅,几乎都是紧闭院门,想是主人有意隔开商业的繁华,以保持院中生活的平静。在这些院门上,你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门联,有迎接新年的春联,庆祝婚嫁的喜联,哀悼死亡的丧联。而且,这些门联都是手写的,有的笔迹端正,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稚拙,有的甚至有错别字,却让人感到主人对自家门联的重视。虽然街面上商贾喧哗,游人如鲫,而院中人的日子仿佛长流之水,平静地日复一日,只有这些门联透出院中生活的些许消息。其实那些栉比林立的商铺都是在旅游开发时由旧民居改建而成。因此,这种平静的民居生活才是大研古城的真正面貌,尽管现在被紧闭的门扇隔开,人们却可通过这些门联去感受纳西民族的生活变化和风俗文化。
我在穿街走巷的漫游中记录了二十余副对联,无论是春联、喜联还是丧联,虽然写的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却表达得既有传统的意蕴,又具生活的气息。如抄自城中光义街金星巷28号的春联:雪山不墨千秋画,玉水无弦万古琴。横批:一元复始。“一元”指事物的开端,语出《关尹子》:“一元之气,具乎一物。”这是用典。而以山为画,以水为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一取其形色,一取其声音,拟喻生动,声色并出。这些都可见出主人对汉族典籍相当熟悉。迎新之际,人们往往是图吉祥,盼红火,春联通常都写得很热闹。对比我们在内地常常见到的招财进宝一类的春联,金星巷28号的主人却以水墨山水表达自己的迎新之意,更以 “雪”与“玉”作修饰,取其洁白晶莹,拟其超远之志,表现出高雅闲淡的文人趣味。这幅对联在语言与意蕴上都很传统,却不是春联的品味。可是,如果你知道丽江有终年积雪的玉龙山,有从不断流的白沙河,就能理解主人在过年迎春之际以雪山和玉水入联的心情了。雪山玉水既是品格的象征,更表达了主人对家乡山水的挚爱之情。春联实际上也在写实呢。
丽江的春联也有写得很明媚的。如忠义街观文巷的两副,横批同为“春和景明”,一联是: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抹绿柳万枝;一联是:白饭清转自http://www.foryn.cn(青)蔬留美味,紫茄红苋有余香。前一联的动词用得生动形象。“时雨”与“桃”而谓“点红”,“春风”对“柳枝”而称“抹绿”,化“桃红柳绿”之艳色为欣欣向荣的春意,就使一幅可能落入俗套的春色变得清丽雅致起来。后一副以饭菜入联,通俗直白到少见人用的地步,可是经由作者巧妙的颜色组合,把一个农户人家在新的一年中祈盼殷实的愿望表达得实实在在,又明丽可爱。前一联的桃红柳绿,自然与横批的“春和景明”谐和相应。后一联虽是家中日常之事,却以事为景,写得朴实而明艳,也能与“春和景明”协调,有大俗而大雅之趣。读这些春联,不能不叫人佩服丽江纳西族人的文化品味。
我在丽江所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对联还是丧联。也许是古城中老人多,在小巷中漫步所见最多的是白纸黑字的丧联。旅游介绍上说丽江人家服丧有三年之期。古礼中,父母过世要服三年之丧,这是丧礼中最重之礼。在大研镇,所见丧联全是父母之丧,横批往往说明丧期,有“当大事”,这是始当丧事;有“一年之期”,这是丧满一年;有“二年之期”,这是丧满两年。可以想见纳西人对丧事的重视,在丧期内,每年的忌日都要更换张贴新的丧联,以示哀悼。我没有见到三年期满的丧联,但见有人家的门扇上并书二字“除服”,估计三年期满,只以“除服”二字通告,而不必再贴丧联。丽江城中的丧联写得很深情,很优美,很有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初当丧事者: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寻。
身归阆苑丹丘上,人在光风霁月中。
如丧满一年者:悲音难挽流云住,哭声相随野鹤飞。
鹃声犹带月光寒,鹤驾西随云影渺。
如丧满二年者:白梅有情同我素,红杏无缘任它春。
两载白云犹在望,一轮红日又当头。
这些丧联,或写骤然的哀痛,或述难以磨灭的伤感,或悲伤时光的无情,意切情真,哀婉动人。有的丧联是为过世的母亲而作: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香。有的是哀伤逝去的父亲:横批“无父何怙”,联为“纸灰化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有的忌日因当新春而题作:玉梅含孝意,金柳动哀情。纳西人在丧情的表达上似有说不尽的语言,道不完的哀伤。
而这些丧联显然具有厚重的汉文化的底蕴。如“无父何怙”出于《诗经》。以“慈竹”“萱堂”代指母亲常见于古典诗词,前者出于唐代王勃的《慈竹赋》,后者也出于《诗经》。如“阆苑”出于《山海经》,“丹丘”见于《楚辞》,都是传说中的仙乡。以逝世为“驾鹤西去”,以杜鹃泣血写思念,也是古代典籍中习常可见的表达。象“桃花流水”,“明月清风”,都是在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诸如“落花流水春去也”、“桃花流水鳜鱼肥”一类诗句,通常人脱口可出。有一幅丧联甚至直接转用了唐诗:“风啸鹤唳人何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横批“淒风冷雪”。这些我们熟悉的诗词之语,被纳西人用在丧联之中,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把很悽惨的感情描画成一种哀伤的画面,使读者不仅知道主人正在经历的痛苦,而且可以身同感受地去体验。读着这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丧联,你会感觉纳西人在面对死亡之时,有哀悼,有悲伤,有追忆,有怅惘,但是没有恐惧,所以他们是如此诗化地表达自己在父母丧亡时的情感。
这些门联让我感动。婚丧,事不同,春秋,时不同,但这些门联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景物,注重色彩,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来表现生活的美好,亲情的美好,与那养护花草的深宅小院相互映照。据说大研镇中有一些在元末明初由中原迁移而来的汉人,他们在长期的同居共处中融入了当地的纳西族,由此也造成了汉文化与纳西文化的融合,而成为丽江的独特景观。纳西古乐是一例。但是,音乐是一种技艺,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听者也得具备一定的素养,欣赏也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而这些散布于街巷民宅之中的对联,却是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它们平平常常,因而能够原汁原味地反映当地人的生活与感情。喜欢历史文化的旅游者去丽江一定不会忽略这些对联。
当穿行在大研那幽深曲折的小巷之中,石块拼填的路面微有凸凹,不时引起脚步的磕绊,驻足之时,却从民居的门扇上发现了一副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气息的对联,你会突然产生一种恍惚,仿佛置身于疏远而又亲切的过去。深巷民居中的门联,可以说是丽江大研古镇中的一道真正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