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梦想照进现实】 

   据考证,“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有两个,一是西方人臆造的现代桃花源,一是现实中的地名。
    平心而论,那个英国佬约翰.希尔顿写于1933年的畅销书《Lost Horizon》并不算出色,它的最大成就应该是为英语词汇贡献、创造了“Shangri-La”这个词。在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格里拉这样一个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只有一片宽容、安宁、祥和,还具有无与伦比自然美的与世隔绝的净土,无疑成为迎合那些还未能从“一战”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却又面对着“二战”威胁的人们存放理想的童话世界,满足了人们厌战、向往和平的心态,也因此才会在1937年被科波拉拍成电影并获奖,从而成为风靡全球的西方人精神上的梦幻乐园。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其实,希尔顿没有到过中国,他的香格里拉是根据洛克的文章和照片所做的臆想,和现实中这个叫作“中甸”的地方并没有直接关系。当时的人们,认为那只是一个乌托邦,所以,二战期间罗斯福在回答记者所问轰炸日本的飞机从何处起飞时,回答说是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叫做香格里拉。甚至连四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一部国产电影插曲《香格里拉》,其实也和“中甸”全无关系,人们哼唱那旋律联想到的多半是旧上海或者好莱坞。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真正让香格里拉完成了从虚拟到现实转换的,应该有三个人需要浓墨重彩。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个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来到中国,自1923年至1950年,他在丽江生活了二十七年,足迹遍及中国西南各地。期间,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大量文字和照片,并成为希尔顿构造“香格里拉”的重要素材和依据,这应该是这段公案的初源。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人类曾经破坏了太多的美景。如今,普达错景区规定,这样的绒毯上,只有四条腿的才有资格站上去了。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三十多年后,一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少年读了《Lost Horizon》,曾经打动过西方千千万万人的香格里拉,也成为这少年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幻情结,并在七十年代初,变为他事业的里程碑--1971年,他在新加坡创办了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从此,他把自己酒店集团中所有五星级饭店都命名为“香格里拉”,并向酒店的每位来宾赠送《消失的地平线》,使得香格里拉再次深入人心。这个华裔少年就是大名鼎鼎的郭鹤年。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清晨,高原牧场的袅袅炊烟。 
  [NextPage]
    又过了二十余年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云南年轻导游孙炯,在参加1995年“全国优秀导游”称号的考评时,对“英语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最早见于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其语词源头,却是中国西南某地藏族方言”这一试题发生了浓厚兴趣,并在来年春节期间自行考察寻找香格里拉时,遇到了正想把中甸所在的迪庆州建成全国最好藏区的政府官员,两者一拍即合。在时代与个人、机遇与内力的诸多神秘与传奇之后,是1997年云南省出面的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的新闻发布会和2001年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的两大政府举措。

    对一个一心想要做大本省旅游的青年导游或者是一个想要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而言,梦幻桃花源变成发展经济的实际策划,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梦想照进现实。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只要离开那个毫无特色的县城,随处都是美景。路边随手按下快门,都是这般养眼。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沉重的历史】

    尽管香格里拉是西方希尔顿们梦想中的避世宝地,然而,现实中的香格里拉又何曾出世。它并不是未经世事、没有根基的处女地,史上也是见过些大阵仗的。
    如果说与迪庆香格里拉一江之隔的丽江,是中原文化的最后一站,那么,因为地缘的关系,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香格里拉,则是藏文化的前哨,是十八世纪五世达赖把它送给雍正皇帝,才开始划归云南管理。
    就在希尔顿写出《消失的地平线》三年之后,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香格里拉(当时的中甸)。未知深浅的藏民躲进了深山,只有香格里拉城外松赞林寺的一个喇嘛在紧闭的寺门外,与红军谈判。并引贺龙拜会了当时的活佛,两天之内为红军筹得了十万斤粮食,这是一个为红军长征立过功劳的寺庙。然而,谁又曾想到,三十年后,贺龙与这寺庙几乎同时遭到灭顶之灾。松赞林寺是一座曾经号称小布达拉宫的寺庙山城啊,却因为建筑十分坚固,文革中竟然被人用炸药炸成了断壁残垣,神佛雕像宝座上镶嵌的珠宝玉石、金银琥珀等文物尽失。现在的金碧辉煌,其实多为近二十余年的重建。这让我失去了在海拔3200米的高度攀爬千余台阶去瞻仰和拍照的动力。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虽然是个嫩阴天,还是可以想象得出,夕阳映照下的松赞林寺依然会是金碧辉煌。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同样让我没有了拍摄热情的,还有香格里拉号称茶马古道重驿的独克宗古镇。一位早些年曾经到过香格里拉的人,在二次来到这里时,站在独克宗古镇的大街上怀疑自己出现了选择性失忆,因为他搜遍记忆,找不到一星半点有关这古镇的痕迹。他当然想不起,因为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到处是外墙贴满恶俗瓷砖的、没有任何藏地建筑特色的中甸县城,独克宗古镇的景观很多都是后来为了发展旅游搞的“仿古”。
    “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这样一块既有兵戎相争的硝烟、又有茶马互市的喧哗之地,明代曾两次被丽江木氏土司占领。木氏在独克宗月光城原址大龟山建“香各瓦”寨,在奶子河畔建“尼旺宗”寨,藏语意为日光城,两寨遥相呼应,构成中甸历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区有名的日月城。这,大约也是“心中的日月”的来历吧。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与自然景观极不融洽的、毫无特色的香格里拉街景
 
【美好的自然景观】 
    虽然县城里那些人工的复古和玲琅满目的旅游商品让人倒尽了胃口,但是香格里拉依然不失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块净土。那些晨昏之间光影的变幻,那些散落在山峦之间的高原海子和牧场,还有海拔4300米以上飘忽无助的高原反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无论是已经把属都湖和碧塔海连为一体的普达错国家公园,还是秋冬春三季为依拉草原、夏季丰水期成为海子的纳帕海,甚至香格里拉至丽江沿途,全都宛如一部在大地上展开的巨型山水画卷,美不胜收。更遑论我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的梅里雪山一线,风光更是美到不可言说。
    游览普达错不光对身体是一次残酷的考验,在金钱上也算是一项昂贵的消费。明码标价的门票要190元,船票30元,再加上租车费以及价格不菲的午餐费等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说,这一切是和维持一个绿色环保的香格里拉紧密相连的。想想因上游水土流失而频发大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想想那些已经污染严重的水域,倒也无言了。据说,在香格里拉建国家公园,最初是1998年长江正在发大水的时候,由一个美国的环保组织来这里发起的,也有很多中国学者附和,却是在几乎8年之后,才正式建立,也实属不易了。 

    普达错公园里向游人出租黑山羊照相的藏族小女孩。 

    这些浅绿色的树胡子叫“松萝”,是寄生于杉树和松树的植物。它也是有效的空气质量监测器,只有空气非常洁净的地方才可以生长。

到处可见藏民晾晒青稞和茅草的架子
    
 
【美食】 
    行前做功课,见无数网友提到香格里拉牦牛肉火锅的美味可口,本吃货对此可谓是垂涎已久。因此,普达错回来,就让司机直接把我们放到饮食一条街上了。挑了一家铺面看起来干净清爽的走进去,要了一个牦牛肉火锅,六十八元。不多时,老板端上来一个脸盆大小的不锈钢盆,放在桌面的煤气灶眼上煮起。哎,果然原生态,果然粗旷。大约也就三五分钟的功夫,整盆的牦牛肉就热气腾腾地泛起小泡,于是开吃。
    正吃到一半,从别桌飘来红烧牦牛肉的香味。想想这牦牛肉大约也只有在这里才得消受,回京后恐怕即便有也不及这原汁原味的正宗了,于是,全然不顾高原地区不好暴饮暴食的禁忌,叫老板再添一份红烧的来,果然也鲜美得紧。更意外的是,居然只要十元钱一碗。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旅游: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
    大盆里煮着的是牦牛肉和肚、肺等牦牛内脏,小碗里是碎花生米、香菜和蒜泥,老板说是要用大盆里煮开的热汤泡了,把肉来蘸着吃的。那汤异香扑鼻,至今想起依然口角噙香。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