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昭通旅游购物介绍

龙须草 
   龙须草,本地区又称“山草”、“蓑衣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茎园而细长,长米以上,下生茶褐色鱼鳞片叶,夏日离茎梢10厘米处长出花梗,缀生多数小花,呈淡绿色。多生在巧家、永善、大关和彝良等县江边、河谷地区多湿的山岩隙间,溪边、沿河茺坡地带。秋季收割,年平均总产量约在50万公斤上下。    
  龙须草的特点是不生节、纤维长、拉力好、色泽乳白,是制造胶版印纸、复印纸、钞票纸的优质原料,也是纺绳索的好材料,又可用于软件家俱的填充物,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省内外市场上较为紧俏的商品。有的地方还用龙须草加工划地毯,作为出口商品,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    
  龙须草是昭通市农村经济优势之一,近几年彝良等地已推广人工种植,积极对这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 
 
苎麻
  苎麻,又称园麻。昭通市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清代及民国时期,苎麻是本地区运销四川土特产品中的大宗商品之一。50年代,盐津、大关两县的关河两岸农村,一度出现许多大面积种植的麻园。苎麻的年平均生产量达50万公斤,在云南省苎麻生产中,居于领先地位。每年除区内自销外,还人微言轻计划物资中的短线产品,转自http://www.foryn.cn大量调出。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苎麻生产下降。80年代,虽有所恢复,但年平均产量仅有12.5万公斤上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苎麻织物再度引起人们的举,受到青睐,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苎麻织物之所以受到重视的原因: 
  (1)苎麻吸湿、散湿性好,纤维热传导率高,水气传递快,透气性极好,易干燥。穿着舒适。(2)苎麻纤维细长坚韧,弹性好,其制品不易折皱,挺拔美观。苎麻还有拉力强、光泽好、抗静电感应、不易吸附灰尘、不缩水、易染色而不易褪色等优良性能。在纺织原料中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纤维佳品。(3)科学研究表明,苎麻织物上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力,低于棉织物,卫生性能极好。在食品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有极广阔泊使用前景。

芭蕉芋 
   昭通市芭蕉芋种植,在关河两岸的盐津、大关两一带农村,有广泛的分布。1988年,全地区种植1.69万多亩,总产量1043万公斤。    
  芭蕉芋是美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高产、用途广的特点。一般亩产可达2000公斤。其根茎含淀粉60%,蛋白质7.7%,粗纤维3.1%。全身是宝。是区内江边、河谷农村,广开生产门路、综合经营的一项大宗产品。盐津县普洱等地的乡镇企业,将芭蕉芋加工成淀粉,或晒干发酵后酿酒,出酒率达60-70%,高于粮食出酒率,酒糟和芭蕉芋杆,又是喂猪的饲料。   
  芭蕉芋淀粉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已被广泛采用,一般2.5公斤芭蕉芋淀粉可生产0.5公斤味精,还可生产口服和注射用葡萄糖、高梁饴糖等类淀粉糖,以及粉丝、代藕粉等多种副食品。在纺织工业上,用芭蕉芋淀粉浆纱,比用粮食淀粉浆纱,具有粘结度高、光洁度好等特点。芭蕉芋淀粉还可用于造纸、制鞋、制帽、服装和文化用品等。  
  芭蕉芋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昭通市海拔在1200米以下的地方,都适宜种植。尤其是在房前屋后、土壤疏松、土层较厚、排水良好的沙质湿润土壤上生长较好。在区内关河、牛拦江、白水江一带的热带和亚热带农村,宜提倡适当发展芭蕉芋生产。 

苹果 
  昭通苹果酸甜适度,清香怡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一般均达到14.0%-15.7%,高于烟台苹果。全糖含量13.4%,果酸含量0.35%,配比适度。1970年后,昭通苹果进入国际市场,销售香港及东南亚地区。1975年,在陕西撞川召开的全国苹果外销基地工作会议上,昭通苹果好评如潮,特别是"金帅",各种营养成分检测含量居全国各地送检样品首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贵州农业大学等单位派教授到昭通实地考察,对昭通苹果质量以及发展苹果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石榴  
   昭通地区栽培石榴的历史悠久,适宜栽培的地区广泛,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尤以巧家石榴为上品。《民国巧家县志稿》记:"县北巧家营三十里,种植宜于果木,以石榴为特产。果实硕大,味甘适口,远近多争购之。居民广置园圃以为生业,故种榴甚多,榴花盛开时,如锦如霞。"自清代以降,"北圃榴红"就成为巧家一地风物胜景之一。    
  石榴性喜阳光充足,照和温暖的自然环境。巧家营位于金沙江东岸,海拔800-1200米,年平均气温16°c-20°c,冬季气温在8°C-10°C之间。全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终年无霜,具备了石榴生长的理想条件。  
  在石榴花开授粉时,正是春和景明的仲春时节;石榴结果、成熟期,又是高温多雨季节;多种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石榴生长及后期高糖分转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全国著名的石榴产区有:云南巧家、陕西临潼、安徽怀安、山东济南、四川会理。    
  巧家石榴有玛瑙、红袍、彩霞、糯米、白花等品种,以玛瑙、红袍品质最好,被誉为"神品"、"极品"。单株产量平均在80公斤以上,平均果重200克左右,最大果重900多克。  
   果形扁圆,棱角分明,皮薄,籽粒大、核软、汁多、味甜、爽口,甘甜如饴,营养丰富。据检测,巧家石榴果实含糖9.37%,含酸0.60%,还含有脂肪、维生素C、蛋白质、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有补血、开胃、助消化作用。    
   巧家石榴全身是宝。石榴树能吸附空气中的氟、硫等有害物质,净化空气;石榴皮含有躁质、单宁和石榴皮硷,人药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作用,可用于久泻、赤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虫积腹痛诸症。石榴树根皮有驱虫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蛲虫、蛔虫症。工业上,单宁类物质可作橡皮原料、染料。石榴枝叶秀丽,花期较长,无疑又是一种极好的观赏树种。

蓖麻 
   蓖麻是大戟科一年生落叶高大草本或多年生常绿灌木。本地区在50年代栽种。在彝良、大关、盐津等县江边、河谷的茺坡中和公路两侧,一般长势良好,蓖麻子含油量平均在35~40%。    
  蓖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蓖麻油在500℃的高温中不变质,在零下15℃的低温下不凝固,用蓖麻油生产的塑料合制品,具有耐磨拉力强、绝缘性能高、抗酸碱腐蚀、抗虫蛀、抗微生物侵蚀等特点。蓖麻油被称为“工业之宝”。在航天工业、化学工业、印染工业、纺织工业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蓖麻油枯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既含氮、磷、钾,又可直到杀虫作用。叶可养蚕。 
 
天麻 
    提到天麻,必然提到最著名的天麻产区--昭通地区彝良县小草坝。事实上,昭通地区11个市、县,均有野生天麻生长的最适宜的环境,产量之高,质量之好,在全国各天麻产区中雄居榜首。《中国土特产大全》载:昭通"天麻个大,肥厚饱满,色黄白明亮,称为’云天麻’,畅销国内外。"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主要药用成分为天麻素,有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等多种治疗、补益功能,临床用以治疗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以及语言蹇涩、风湿寒痹、四肢痉挛、小儿惊风等有明显效果。据昆明植物研究所化验结果,昭通天麻中天麻素等13入药用益脑成分含量高达o.42%-o.46%,较之全国同类产品含量高l倍左右。而小草坝天麻的化验结果更令人欣喜: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14种、宏量元素6种;氨基酸16种,其中人体必需的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氨酸、异亮氨酸等组成齐全,人体不能合成的对脑神经、肝有补益作用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分别为0.55%、0.8%、0.25%;天麻素平均含量达1.13%,比其他产区高2-4倍。        
  昭通天麻盛名在外。清乾隆五十年(1785),四川宜宾知府为巴结皇上,邀宠幸进,特派出心腹吏员率药商、药农到小草坝采挖天麻,精选极品,锦匣盛装,为清高宗弘历祝寿。风气一开,谬种流传,府、县官吏以天麻为朋党之私、晋升之阶者,不绝于途,成为时弊。晚清迄至民国,每年天麻采挖节令,各地官商云集小草坝坐地收购,深山僻壤,宛然闹市,日上市量达千余公斤。1973年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上,"中国小草坝天麻"标价高达每吨12万元,求购者仍摩肩接踵,应接不暇。    
  昭通天麻以野生天麻为主,品种有"竹节乌"、"明天麻"两种,尤从"竹节乌"品质最好。50年代,全地区年收购量达30000公斤左右。此后,由于过度采挖,产量呈下降趋势。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在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指导下,从50年代末就开始了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试验。1978年,人工栽培天麻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在11个市、县推广,天麻年收购量又回升至30000公斤左右。昭通市制药厂以地产天麻为主药,佐以其他地产药材加工的蜜质"天麻丸",选料精细,制作精致,临床疗效肯定,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彝良县开发研制的药、饮兼用"天麻酒"呈琥珀色、晶莹明亮、味美香醇,保存了天麻的药用功效,又以其特殊的口感、香型、韵味而为消费者青睐。

昭通酱 
   昭通酱色棕褐,鲜润油亮,味浓酽,麻辣鲜香又略有回甜味。作为调味品使用,入于荤菜,可淡化其油腻;施之于淡莱,又可获得荤香的感受;单独佐餐,调和口味,增进食欲,余韵悠长。昭通酱的历史渊源已很难追溯。有人认为,昭通居民多为各省迁徒而来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制作酱菜的技术,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配方、工艺;更得昭通独特原材料、气候、水质等条件,才形成了昭通酱这一特有的地方产品。    
  昭通酱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用料考究,发酵时间长。
  第一道工序是制作豆面。选择上等大豆,用文火焙炒至酥脆,磨成细面,过筛,备用。第二道工序是制作"酱面"。在豆面中加泉水,搅拌均匀,干湿以能将豆面捏成坨为宜。民间制作"酱面",在捏坨时有"紧三把,松三把,不紧不松又三把"的讲究,主要是让捏成坨的酱面均匀、致密。成蛇的"酱面"装入垫有稻草的竹筐内,再以稻草覆盖,存放发酵印天。期间,要定时将竹筐中的面坨作上下左右调整,使面蛇发酵充分、均匀。当面坨中可见黄白色霉衣时,从竹筐中取出,掰成小块,于阳光下晒干,再磨成细面。第三道制作工序俗称"下酱"。    
  在磨细的"酱面"中加入适量的食盐、辣椒、花椒、八角、茵香、草果、芝麻等调料,混合均匀,装入瓦盆内,再加入泉水,充分搅拌,露天放置。瓦盆只能用尖顶的竹蔑盖苫罩,要防雨,又透气,隔日或3日搅拌一次,置放100天才能成为成品。每年冬季,家家户户晒"酱面"、"下酱",已成为昭通民俗的一部分,成为昭通城乡一种触目照眼的景观。    
  民间制作昭通酱选料极为考究。大豆、辣椒碱地必须是本地产  的,食盐要用自贡产的井盐,花椒要用"金河椒",水更是非昭通大龙洞的泉水不用。说起来有些玄奥,风味地道、纯正的昭通酱确实只能在昭通生产,这显然与气候、水质等有特殊关系。民国时期,曾有外地商贾聘请昭通师傅去制作昭通酱,基本材料相同,工序工艺也一样,但成品的色、香、味却与昭通当地制作的相去甚远。也有在外地生活的昭通人试验过,将在昭通制成的"酱面"带到外地去完成"下酱"这最后一道工序,所得结果也难以尽如人意。"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社会在发展,昭通酱的制作也很难再坚守传统生产工艺的防线。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老字号"的昭通市万和酱园厂,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的昭通酱完全符合部颁标准,多次荣获优质产品、名特产品称号。并发展了多种衍生酱品,较著名的鲜肉酱、油酱、花椒酱、香椿酱、木樨酱、火腿酱等,久贮不变;携带方便,美味可口,盛销不衰。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