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牧鹰捕雀与放鹰归林
居住在润沧江流域的傈僳族,有牧鹰捕雀的习俗,他们驯养这里特有的松雀鹰,去捕捉在稻田中吃谷的小雀。
每年稻谷结穗时节,也是幼小的松雀鹰羽毛初丰,出窝试飞的时节,有经验的傈僳人就在这个时机进山去捕幼鹰。他们带着网、笼子、鹰哨等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几只外形酷似麻雀,身体比麻雀稍微大一点的小鸟。这种小鸟叫“菜籽雀”,因在春天专门吃菜籽而得名。人们把菜籽雀从小养大,而松雀鹰最爱扑食这种美味的小鸟,因此,它就成了最好的捕鹰诱饵。
松雀鹰的巢一般都筑在高大的松树之上,加之数量不多,因此在茫茫林海之中,要找到它们不是一件容易事。就是那些富有经验的老捕鹰人,在大山中转上几天,空手而归也是常有的。但是只要发现了鹰巢,捕捉幼鹰也就有了七分把握。
松雀鹰每年阴历三月产卵,一个月之后小鹰出壳,到了“头伏”、“二伏”,幼鹰就可以不要母鹰的照顾,出巢觅食了。
但它们毕竟还幼小,所以只会在鹰巢周围的树上活动,而不会离得太远。捕鹰人看到鹰巢后,首先选择好地形,把带来的捕鹰网张起,再把“菜籽雀”连笼子放在网内,然后悄悄隐蔽起来。幼鹰听到“菜籽雀”的叫声,就会从高处猛扑下来,撞在捕网上而束手就擒。如果这时幼鹰离得比较远,听不到小雀的叫声,捕鹰人就拿出用竹片制成的鹰哨,吹出酷似鹰鸣的声音,结果经验不足的幼鹰会认为那是同类的呼唤而自投罗网。
捕到的幼鹰在进行捆脚、练胆、听令、习捕等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就成为听话的捕雀能手了。在稻谷灌浆、成熟时节,各种小鸟都飞到田里啄食,捕雀鹰大展身手的时候也就到了。
傈僳族
牧鹰人头戴笠帽,腰挂竹笼,左手托鹰,右手持棍,在稻田间巡逻。当发现雀群时,牧鹰人便隐身于稻浪之中,而把急不可待的松雀鹰放出。当鹰飞临雀群上空时,牧鹰人便高声叫喊,发出指令,小雀被吓得四处奔逃,有的钻进稻棵,有的滚落水中,有的则被松雀鹰叼住,送到主人手中。虽然松雀鹰每次仅能捉住一两只小雀,但这样的突袭会吓破小雀的胆,以后再也不敢“光临”这块稻田觅食。
稻谷收获归仓以后,牧鹰人就要送鹰回山林了。人们准备好美食佳看,约上好友到当初捕鹰的地方会餐,为立下功劳的松雀鹰饯行,感谢它的帮助。当鹰恋恋不舍地在天空盘旋一阵,最后消逝在视线之外,人们才下山返家。
傈僳人认为,这些鹰从小就被人捉获驯养,远离山林,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本领变弱了,如果不早一点放它们回归自然,就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会被饿死。因此,当驯养一段时间以后,一定要让它们回到山林中,让它们恢复天性,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