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傣族陶艺制作

 自古以来,傣家人生活中用的陶锅、陶罐、陶壶,房顶的小挂瓦,寺庙屋顶、屋脊上的饰物,都是手工制作的陶器。由于社会进步,铝、铁、铜、不锈钢制的器具逐步进入家庭,手工制陶业遂逐渐萧条,制陶艺人也逐年减少,呈现出濒临失传的势态。近年来,返朴归真的现代人重新认识这种古老古朴的陶器,发现这些陶器用起来竟那么可心如意,是现代工业产品所无法替代的。 

   我州民间尚有一些制陶艺人较为完整地传承了傣族传统制陶技术,离景洪城区不远的曼阁村岩罕滇家和曼斗村玉勐家,就是其中之一。 

   岩罕滇于1951年6月出生于景洪市曼阁村一户陶艺世家。岩罕滇秉承祖业学习制陶工艺,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和发展。1999年6月,岩罕滇被评为省民族民间美术师。他设计和制作的土陶工艺品略显夸张、生动活泼,深受宗教界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成为傣族宗教节日里赕给佛寺的贡品和游客、城建、公园等部门购买、收藏的珍品。1987年州文化馆收集其部分作品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深受美术界人士称赞。 

   另一位制陶艺人玉勐,幼年时代耳濡目染外公制做土陶器皿,1982年正式将它作为一门手艺用心学习。由于她心灵手巧和酷爱这门工艺,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制陶艺人,她的土陶器皿也开始在全州各村广为使用。1996年,玉勐应邀前往日本参加“世界陶瓷博览会”,现场为专家学者们展示了日本称为“土馒头”式的烧陶方法,学者认为此种制陶工艺是日本大约2000年前弥生时代烧陶方法的“源流”,将它誉为“古代云南人的高超智慧”。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先将澜沧江边的台地沉积土挖回来,晾晒一下放入脚碓中舂细,边舂边过筛。筛好的陶土,若是制作炊具则要掺和入部分河沙,这样可以防止被火烧裂。接下来,在竹楼底铺起水泥地板,将掺和好的陶土放在打扫干净、光洁的地板上加水和泥。揉好的泥团集中放在一口大铁锅里,盖上一块潮湿的麻布片,放置4小时左右后取出塑胚。这道工序在硅酸盐学科中称作“陈腐”,其作用是充分利用陶土中微生物的活动使之发酵,增强可塑性,并使水分均匀渗透。 

  接着是核心环节,即慢轮拉坯。傣族先民在发明陶器后,最初就是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捏制陶坯,但此法做出的陶器形状极不规整,人们才发明出慢轮来修整陶坯。一张木凳、一个慢轮,便能演绎出几千年的制陶术。取出一泥团放在慢轮上,接着一边用左脚的拨动轮盘,一边把泥团拍打成一个扁饼,陶器的底便做成了。再将一根泥条慢慢一圈圈垒在陶器底上,熟练的艺人如行云流水般,几分钟后,一个泥罐就制作完成。 

  晾晒后,将桶胚再次调整,使器壁结构均匀。稍加晾晒后第三次拍打、调整,这时陶胚已经成为小口大腹罐子了。最后,再用湿布沾水将内壁通体抹一遍,使其光滑并堵塞孔隙,整个陶胚成型的工序就此告成。美化的工序是用带纹饰陶拍的拍打,古老纹饰保留了原始陶器的遗风。陶胚搬到架上晾晒3天后,放到竹架上进行预热,然后才能烧制。 

   烧制陶器无需专门的烧制窑,而是随地堆放一堆木柴,将所烧陶器层层放置到柴火上面,外围用稻草覆盖后再用普通泥土将稻草包裹严实,用手指在“稻草窑”上戳几个洞口便可烧制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时间,一窑土陶便制成了。对烧出来的陶器,用手指弹击口沿,清脆的声音就证明了陶器的优良。 

   有趣的是,过去勐海有几个傣族寨子分别保留了不同阶段的制陶方法:曼贺、曼么勒是将放在静止木板上的泥条盘筑成形;曼各是将圆底木盘在地面上拨动的塑坯法;曼扎是用可以自由转动的慢轮盘塑,曼朗是初级快轮提拉成形等。尽管方法不同,结果都得到近似的器形。现在,据我所知勐海县有名的傣族手工制陶艺人只有依瑞、依朗两姐妹,她们制坯采用轮制,烧制采用了窑烧,主要制作土锅、土罐、土壶等居家器皿。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戛捧尚罗》记载了先民创造制陶的历史并不一帆风顺。刚开始,用泥土做的碗、锅、盆不仅太重,用来装水,就“被水吃啦”、“随水跑啦”。后来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捏碗,学会了烧锅,一代教给一代,至今还保留在傣族居住地区,成为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笔丰厚文化遗产。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