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负盛名的滇国古乐
通海的音乐是古老而又极富特色的滇国古乐,在数千年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状态不断地演变发展,再从发展到成熟,最终形成今天玉溪市独有的艺术魁宝。
位于滇中的通海县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据杞麓湖畔出土的石器、陶片、石环及鸡形陶器等证实,远在4500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长期以来,渔猎或耕作的丰收喜悦,使他们禁不住敲着石片木块、吹响空心陶器、跺脚拍手地喊喊叫叫。这种习性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先民的音乐韵律。战国末期,秦开五尽道,使通海成为滇中交通要地,楚襄王派庄蹻率军入滇。据《元史》载:“河西杞麓之南,庄蹻之其地”,通海成为楚军及其后裔的驻地,此后,毋波即在杞麓湖畔建立了古滇町国,理所当然地付来了楚国的音乐文化,并与通海先民的音乐相溶合,成为古滇国音乐,这可从原古滇国范围的江川等县出土的铜鼓、羊角编种及葫芦丝等乐器窥其一斑。
唐代“通海城路”的开通和“通海都督(府)”的设立,汉人来往渐多,宗教文化也随之传入,通海秀山始建寺庙,滇国古乐也部份参与祭祀。据载,段思平从通海起兵建立大理国后,回通海在秀山町王庙(即土主庙)还愿时,扩修寺庙,铸造庄蹻、毋波等铜像,并举行了大规模的祭典,使通海滇国古乐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至此,通海滇国古乐走过了发端于远古,开基于战国,发展于汉唐的历程。
元代,儒家礼乐在通海的兴起,明初,江南子弟的西征和北方军队的南下带来的南曲北调以及永乐至宣德年间《大洞仙经》的传入,丰富了滇国古乐的曲调与形式,并尝试着谈演《大洞仙经》的经文而扎根于民间。发展到清代,滇国古乐已驰名全省,享有盛誉。它把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集礼仪、经卷、音乐、教化于一身,其包罗广博的内容,典雅优美的曲调,隆重多彩的谈演形式以及“让天下皆宁”的谈演宗旨深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历代官绅文士以通海秀丽的湖光山色为背景,怡悦幽雅静美的青山海月之韵,按经文和唐诗的音韵格式以及乐曲调式旋律的走向,经繁衍调整突出了高雅、深沉、庄严的风格和静谧、清新、飘逸的特色。它上承北曲南音、下取本地乡土民乐,自成一体,原有100余曲,今天尚保存着完整的47曲,分经文曲和器乐曲,经文曲先以《大洞仙经》等道家经文演唱,后逐渐改填唐诗宋词,并借鉴曲牌名以冠之。能够在古乐或洞经音乐中填入众多唐诗宋词演唱,使通海滇国古乐更加优美动听“冠冕南州”。
由于滇国古乐的魅力深深扣击人们的心弦,期盼洞经古乐壮大普及,会(社)组织藉此纷纷成立,自清康熙年间在秀山成立朝山会后,嘉庆年间成立了桂香会,同治、光绪及民国时期又先后组织起许多洞经会(社),有影响的有五圣会、同文会、圣文会、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香山学等10多个,一些沿湖乡镇还有若干类似的组织。这些洞经会社的成员,既来自一家一户世代相传的乐人,也来自定期举办传习班的学员。通海的官绅文士及中上等富庶阶层大都参加洞经会(社)或直接参与谈唱演奏,使之登上高雅圣洁的音乐艺术殿堂。
民国时期,18名不出嫁的修贞少女经张家熊、张云涛两位老先生的细致教授,历时三年时间,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禁锢,于1947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组成的古乐班通海“妙善学会”,轰动了全省。她们扎根于民间,为各种庙会社火演出直至解放前夕。1982年又恢复了活动,并到过新平、易门、蒙自、大理等9县弹演,受到欢迎。2001年10月她们被邀进京演奏,引起在京文化艺术界的关注,被称为本世纪中的奇事。
2000年元旦,为继承弘扬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通海县成立了“通海古乐团”,专题为外国留学生演出11场,都受到中外游人及广大人民的热烈赞赏。2002年4月和8月,分别赴大理和蒙自两地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音乐邀请赛”和“云南省蒙自洞经音乐邀请赛”都获得了云南省第一名,同时制作《古乐流韵》光盘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