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民族风情
在自治州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壮、苗、彝、瑶、回、傣、白、蒙古、讫佬、布依、汉等1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6%。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和相连一片的特点。形成了“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文山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始终保持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奇丽而多姿多彩。
壮族
文山州壮族人口占云南省壮族人口的86%。多居往在河谷及坝区中的临水地区,壮族妇女不仅善于种棉纺织,还檀长织“壮锦”,“壮锦”上绣有精美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图案,十分精致。风格别致的“点蜡馒”(斑布),是壮族的一种著名的纺织工艺品。壮族的服饰很能表现壮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审美特点。壮族信奉多神,一般祭献关公、孔子、岳飞、杨六郎、杨七郎、家神、财神、神农等。同时保留着万物有灵崇拜,如祭献太阳、木桥、石头等。
壮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如神石、传说故事、山歌、舞蹈、戏剧等。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帕舞”、“棒棒舞”、“纸马舞”等等。节奏鲜明,舞步雄健。表情细腻。
苗族
苗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山州的苗族大多是明朝初年由贵州迁来。苗族因居住分散,因而在服饰上有许多差别,除男子的衣着大体相同外,妇女的衣着式样和色彩差别较大。有的地方,妇女穿大襟短衣,下着麻布裙,裙有长短和有无绉褶之分,长裙长及脚面,短裙短至胫部,裙面有素净、绣花、挑花、镶花或腊染之别;有的地方的妇女又好着无领右开襟或无领衩襟上衣;还有些地方的妇女,胸前悬银牌,颈套银圈,耳坠耳环,手戴银镯、戒指等,走起路来,银饰银铛,桶裙摇晃,极富民族特色。
苗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很多神话传说、诗歌、古歌、情歌民故事都以口头唱颂的形式保存下来,内容十分广泛。苗族人民不仅能歌,而且善舞。独具一格的芦生舞是苗族人民中最喜爱的舞蹈。
瑶族
文山的瑶族多居于山管地带。瑶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不同,男子喜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元领对襟长袖衣,衣外加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妇女发结细辫,绕在顶上,围以五色细珠,衣长过膝,腰间系带,衣襟颈部到胸前绣有花彩纹怖,下着长及脚踝的长裤,袖口和裤脚均有各色镶边。身上还要佩戴银牌、银链、颈圈、耳环、手锡、戒指及串珠等饰物,瑰丽多彩,具有独特风格,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有的是父母作主,有的是自由恋爱,通过对歌择偶。在丧葬上,实行土葬、火葬并行。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崇拜,祭把寨神、家神、水神、风神、林神、猪神等。
彝族
彝族是文山地区的古老居民之一,远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彝族人民就已定居于文山各地。
彝族盛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十五、六岁以后父母就让他(她)们与异性交往,否则就被看成“没有本事”。彝族人喜歌爱舞。他们的音乐舞蹈都有本民族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