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新平彝族的“烟盒舞”

新平彝族的“烟盒舞”

以独特的舞步诠释幸福
  当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遥远的天际,当袅袅炊烟随风飘散,新平扬武镇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劳作了一天的彝家儿女围成一圈,跳起欢快的烟盒舞,以独有的方式诠释幸福的生活。
新平彝族的“烟盒舞”
烟盒舞套路繁多
  起源于鲁奎山花鼓舞

  扬武烟盒舞流传于鲁奎山和磨盘山一带,彝语称“楂奇比”(团团转)或“尼盖比”(跳姑娘),俗称“跳乐”,是当地彝族群众传统自娱自乐性舞蹈,以月琴、牛角二胡等乐器伴奏,人数不限。在跳烟盒舞的时候,男的定乐调,女的手弹烟盒起舞,乐调复杂,舞步以双腿下蹲、骤起提步和双手下垂、小臂摆动为主要特征,有“楂摆地奇”(开头要跳)、“阿妹着节奏”(大嫂煮饭人)和“嫫笑斋尼该”(山神树冒烟)等二十多个套路。

  如此复杂且极富特色的烟盒舞是从何而来的呢?现在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鲁奎山彝族花鼓舞。鲁奎山一带的彝族跳鼓舞的时间很长,据明朝《石屏县志》卷二十三载,“邑人袁润有诗云:‘岭以栖霞志,林深任尔樵,同来忘况瘁,共唱乐逍遥,拍板旁敲斧,依腔复弄箫,高山才一曲,韵查入云霄’。”据说这是袁润在城里住腻了从石屏来到扬武鲁奎山上游玩时,见到鲁奎山上的彝族砍柴人在山野唱歌跳舞时的感怀之作。鲁奎山彝族花鼓舞主要流传于扬武镇东麓彝族,一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跳,它的产生与彝族群众的繁衍生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明朝时已是相当盛行。

  透过袁润的诗,我们已经能看出鲁奎山的彝族在明朝时期就有以鼓伴舞的习惯,扬武烟盒舞起源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扬武当地有一种说法,彝族群众外出劳作时,带鼓是不方便的,但得有伴奏才能起舞,于是他们开始寻找鼓的替代物,想到了以斧头敲击木板,以手拍击木板的响声来代替鼓声起舞的方法。袁润的诗句“拍板旁敲斧”就是彝族群众寻找鼓的替代物的一个佐证。在这个过程中,烟盒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

  烟盒是彝族吃烟汉子随身携带之物,轻巧方便,随处可见,酷爱歌舞的彝族群众可以用敲木板来代替鼓点伴奏,当然也就能想到弹烟盒,而且烟盒弹出的声音又脆又响亮,舞蹈时气氛更加热烈,切实是理想的鼓的替代物。于是,一人创新、十人仿效,一处创新、百处仿效,慢慢地流传开来,烟盒舞之名也就应运而生。
新平彝族的“烟盒舞”
烟盒舞充满民族风情
  纷繁的套路 奇妙的舞步

  无论是最初的花鼓舞,还是现在的烟盒舞,都和彝族群众的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舞蹈的大部分套路及基本动作来看,至今仍保留有原始生产劳作的痕迹,如《合脚调》、《阿哥尼乍人》、《蓑衣尾巴》、《捉泥鳅调》等套路,舞蹈者用“踩脚步”、“戽水步”做出在田间踩泥、搅水的动作;《打主意开荒地》、《疙瘩调》等套路则从某个角度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劳动场面。由于源于生活,取材丰富,再加上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提炼,扬武烟盒舞就更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了,如《撵蚂蚱》、《阿八的爸爸》、《盐巴加辣子》、《铜壶煨开水》、《阿哥弹三弦》等套路,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

  扬武烟盒舞的套路按照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一般来说用《渣摆迪夺》(撵蚂蚱调)开始,《格的活》(合脚调)为正式起跳,最后用《阿咩阿谷肝》(大嫂拾螺蛳)收尾。经过调查整理,目前已经形成的烟盒舞套路有58套,大部分套路都是舞蹈者围成圆圈,以左肩对圆心转圈跳,也有少部分是在保持圆圈的基础上舞蹈者相互面对面或是背对背朝相反方向穿花。烟盒舞人数不限,除三名男子固定在场内伴奏外,其余基本是妇女,要在场内跳完全部套路,男子则大多站在场外围观,有极少数也进场拍手参加舞蹈。

  烟盒舞一开始进行前必须跳《撵蚂蚱调》,这是由于大家在跳舞前,首先要把在跳舞场上、草丛中的蚂蚱、蟋蟀等有生命的小动物撵开,不能因为自己玩得高兴而踩死它们。在舞蹈进行中,一般来说只舞不唱,但跳到激昂时可配以“哟噻哟噻哟哟噻噻”等喊声或反复下跪转身等动作。

  在古代,烟盒舞必须在村外跳,而且禁忌本村男女、长辈与小辈、同姓家族等同场舞蹈。据说在解放前,跳烟盒舞的男女双方要挑上吃的东西,到深山老林里的歌舞场上跳满十天半月才归家,而现在则一般到深夜即散。过去烟盒舞是村与村之间进行联系、男女青年进行沟通的桥梁,男女青年在跳舞场相识相知,从而产生感情,定下终身,组成家庭。现在这些传统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喜事、周岁、起梁立柱,无论男女老少、本宗异姓,可以场合不分、人数不限地参加舞蹈,这也是彝家盛世平安、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一个体现。烟盒舞在丧事时一般是不跳的,但死者为年老高寿者例外,除了绕棺时是在家里跳外,都在村外跳,而且气氛与其他场合迥然不同。
新平彝族的“烟盒舞”
彝家儿女跳起欢快的烟盒舞
  从山里跳向山外

  早在1953年,扬武烟盒舞艺人普良玉、普友妹等就曾应邀到昆明进行表演,1995年扬武烟盒舞队代表玉溪地区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云南省艺术节进行表演。现在,烟盒舞已经成为扬武彝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镇106个自然村,除了汉族聚居的塘房、麻木树、藤子箐等12个村寨外,其余的94个彝族村寨都在跳烟盒舞,而且越跳越盛行。现在,扬武的彝族群众不仅在当地跳,周围的元江青龙镇、石屏的龙武镇、峨山的塔甸镇都经常来邀请烟盒舞队去表演。

  今年57岁的张世学住在大开门村委会云盘村民小组,是扬武镇彝族东麓烟盒舞的领头人之一。他的父亲曾经是扬武彝族烟盒舞队很有名气的牛角二胡手,1964年,张世学拜烟盒舞师傅张文会为师,学习弹月琴、三弦、牛角二胡。他虽然不识字,但很勤奋,学习乐器时就经常跟师傅讨论彝族民间的各种曲调和烟盒舞的跳法及各种套路,十多岁时就熟练掌握了彝族烟盒舞各种伴奏乐器的演奏方法。张世学不断钻研,他不仅能跳现有各种套路的烟盒舞,而且还把当地烟盒舞的跳法和石屏花腰彝的跳法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种新的套路和跳法。在大开门村一带,姑娘、小伙都喜欢跟他学习跳烟盒舞,每天晚上他的家里总是挤满了人,而他也总是耐心地教授,直到教会为止。

  近年来,张世学经常组织本村的彝族男女青年,利用农闲和节日时间,到邻县进行烟盒舞交流和联谊活动,他还把扬武彝族烟盒舞队带到昆明世博园、民族村、玉溪聂耳公园、澄江抚仙湖等旅游景区进行表演,扩大了扬武烟盒舞的知名度。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