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白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已婚妇女改为挽髻。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要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
在剑川县,白族姑娘嫁妆里少不了一张雪白的白羊皮。白羊皮要用纯白的绵羊皮鞣制而成,不得有一点杂毛。羊皮上必须完整地保留羊的四肢和尾皮,不得有任何残缺。这种习俗的形成,与白族妇女在社会生产和转自云南旅游信息网http://www.foryn.cn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千百年来,剑川白族妇女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不只是辅助性的家务劳动,四季农活也无所不干,在终年的辛勤劳动中,既能御寒又可作劳动保护的羊皮,成了她们的亲密伙伴。父母在姑娘出嫁时送给她一张洁白的羊皮作嫁妆,不仅是送给女儿一件生活用品,也是希望她能把勤劳朴素的美德带到丈夫家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羊皮的使用价值已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古老的习俗,至今仍然在一些地方沿袭下来。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花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和智慧的结晶。一个姑娘如果手巧,能绣出生动逼真的花鸟鱼虫、珍禽异兽的图案,不仅会受到旁人的夸赞,还会得到小伙子的青睐和爱慕。当姑娘和小伙订下终身后,白族姑娘便把精心绣成的绣花荷包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表示已把一片诚心交给了对方,接受荷包的小伙子要一辈子把它挂在身上,以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