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云南峡谷深处傈僳人 唱赞美诗的少数民族

宁静偏远的山谷里,生活着笃信基督教的傈僳人。路透社记者葛汉哈里森带着满肚子的好奇,来到了这里。

  在和缅甸接壤的中国云南,有一片神奇的地带。尽管被缅甸,西藏,大理所环绕,当地的傈僳族民却对佛道无动于衷,倒是至今使用着两百年前传教士以拉丁文创制的傈僳文,生活在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中。 路透社记者葛汉哈里森来到当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触及灵魂的乐声

  据当地乡民介绍,凡是信仰基督教的傈僳人,不烟不酒、不嫖不赌,就连圣餐仪式上的葡萄酒也用蜂转自云南旅游信息网http://www.foryn.cn蜜代替。信徒们每周参加五次礼拜雷打不动,仪式上颂经布道,高唱『欢乐颂』等赞美诗。傈僳歌词配合四声部的混响旋律,成为山寨的一道独特风景。

  “路过教堂的时候,我听到了音乐。”农民何春华(音)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完全明白宣讲的内容,但是赞美诗的旋律打动了我。”何春华不久前正式受洗,成为了云南六千名基督教徒中的一员,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三倍。

  增长趋势显然会保持下去。每年夏天积雪融化,交通车送来50位新受洗的教徒接受培训,在此提高灵性修养和神学知识。其中不少人来自富庶的东南沿海,远离了城市喧嚣的他们,过起了每个月不足200人民币的朴拙生活。

  据介绍,同世界各地一样,当地的大小教堂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参观费用,教堂的建筑和养护经费全部由信徒们自筹。异乡人来此,往往对村寨的素朴整洁、居民们文雅得体的谈吐举止赞叹不已。

  三百年的烙印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偏远的地域会被众多的传教士所亲徕?20世纪初英国基督教五旬节组织曾如此评价,“此地有待人友善的喇嘛,是考察西藏的要冲,同时前往缅甸也很方便。”

  1920年至1925年,英国传教士傅能仁在傣族信徒摩西和缅甸传教士巴托的帮助下创造了傈僳文,以之翻译了圣经。随着文字的普及,基督教也迅速传播。1949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学家试图为傈僳族设计新文字,无奈老文字先入为主,新的怎么也推广不开。

  同样融入傈僳人生活的还有对基督教的信仰。年轻的Jesse回忆说,“每个深夜和清早,爷爷都会祷告转自云南旅游信息网http://www.foryn.cn。听不太明白他在咕哝些什么,我原来觉得他不正常。”爷爷在棚屋里为白发苍苍的信徒们主持礼拜,渐渐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到这个队伍里。Jesse也成为其中的一个。

  培训班并无门庭冷落的迹象,可是牧师路可(音)还不是百分之百满意,因为当地教徒比重不足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二。“不信教的人要么是对宗教不感兴趣的党员,要么是放不下酒的那群人。帮人戒酒不是不可能,不过还是等他们真的有了信仰后再接受洗礼吧。”路可对记者说。

  无论是否信教,传教士带来知识与文明仍让当地人民感念至今。傅能仁牧师病逝后长眠于此,墓地几经搬迁,现被保存在保山郊区一教堂内。

  峡谷深处傈僳人

  期刊杂志论坛ybtx:怒江,是中国惟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堪称“三江第一怒”。夏天的怒江,如傈僳族彪悍的男子汉,巨浪滔天,响声震霄;冬日的怒江,像一块兰丝带,蜿蜒于崇山峻岭当中,如傈僳族女子般妩媚百态。

  据说,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一部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怒江魂》前些日子已经在昆明试映,这是第一部傈僳族自己的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初期发生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的传奇生活。

  古人曾以“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描写怒江,沿江而行,峡谷愈加陡峭,怒江狂暴起来,横冲直撞,掀起如雪的巨浪。阴沉的天气,浓淡不一的云,如幽灵般在两边山崖上游荡,更显得峡谷幽深,神秘。虽然横架在怒江上的桥越来越多,但溜索仍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远道而来的游人,也可以在当地熟手的帮助下,紧抱如凌空飞燕般的傈僳女子,听耳边呼呼而过?墓确?飞越怒江天堑,让背后的尖叫声成为日后自豪的理由。

  福贡是傈僳族的聚居区。太阳就要在西边的高黎贡山落下时,我们终于到了峡谷深处的傈僳族小寨。

  “槟榔江的流水最清,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到傈僳山寨做过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当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之时,傈僳族姑娘就穿着鲜艳夺目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她们赶着牲畜上山放牧,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翠绿的山野牛羊跑,加上傈僳族姑娘五彩缤纷的花衣裙的点缀,会给人一种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感觉。她们的包头是用呼色布料做成的,上面镶嵌着贝壳、银饰,加上耳坠、手镯,当她们载歌载舞的时候,发出一阵悦耳动听的响铃声,撩人心弦,小伙子听了难免为之动情。

  “同心酒”是怒江大峡谷中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傈僳语称为“双杯打”。在与客人饮酒时,习惯上不分男女,都与客人喝“同心酒”。喝“同心酒”时男女双方脸贴脸,嘴挨嘴,让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喝了“同心酒”,在傈僳人的心目中,是咱两关系最铁,最值得信赖的好兄弟、好朋友,“上刀山”、“下火海”眼睛都不眨一下。

  当粉红的野樱花在怒江峡谷竞相绽放的时候,傈僳年历正好进入12月份,而这个月的20日前后是傈僳族传统的“阔时”(过年)节,所以,每年樱花开放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节日期间,人们除了在家祭祀祖先,相互祝贺,或在村中举行射弩、跳舞、对歌等娱乐活动外,还要带上行李或食物,到远离村寨的温泉“春浴”,在六库登梗温泉举行赛诗对歌的“澡堂会”。到了二月初八,人们要在广场中央用36或72把寒光闪闪的长刀绑成高耸的刀梯,欢度规模盛大的“刀杆节”。

  “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唱歌几乎成了傈僳族人的“第二语言”。傈僳族人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又唱又跳,而尤为喜欢对歌,特别到了过年,歌手们的对歌可以连续对上几天不断。优美动转自云南旅游信息网http://www.foryn.cn人的歌声此起彼伏,就是到了深夜,歌声仍然在熊熊的篝火旁回响。傈僳族吹奏乐器“的哩嘟”又称“哦里哦马”,用于独奏或舞蹈伴奏,多由女性吹奏。

  射弩比赛也是傈僳族年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聚会歌舞的同时,青壮年男子就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于百步以外置一靶子,比试各人的本领。对傈僳人来说,弩是必不可少的,几乎家家都有,男子人人都精熟,其弩用野桑或其他硬木制成,弩线用牛筋。一般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劲才能上弦,可以称得上强弩。弩箭用竹或硬木制成。为了提高弩的威力,傈僳人常常在箭头涂上生草乌等剧毒植物的汁液,这样可起到“见血封喉”,射中即亡的作用。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