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把传说穿在身上 浅说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是临沧地区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明清时期各县均有分布,现主要集中于镇康、耿马、永德三县,总人口3763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
    “德昂”作为单一民族出现于史籍的时间较晚,直到清代,《乾隆东华录》、王昶《征缅纪闻》及光绪《永昌府志》诸书才对该族有了单独记载,称之为“崩龙”。解放后,根据本民族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
    “昂”是本民族自称,具有“山崖”、“崖洞”之意。德宏地区多称“德昂”,临沧地区多称“尼昂”或“纳昂”,即“山洞里出来的人”。德昂族的《古歌》里说,德昂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崖洞里,“昂”是对历史的一种追忆。虽然“德昂”作为单一民族出现较晚,但史学届多认为他们和佤族、布朗族同属汉晋时期永昌濮人的后裔,属南亚语系民族。从《百夷传》记载的民族名称看,德昂族在明代也被称作蒲人或哈刺。德昂族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繁杂的民族。按照服装色彩来划分,也可分为“梁”(花德昂)、“别列”(红德昂)、“汝买”(黑德昂)三种。
    临沧地区的德昂族属花德昂支系,其传统服饰非常有特色,还保留着许多古书上记载的特征。
    青年妇女戴用长120厘米宽近12厘米的白布折叠后缝制而成的小尖帽。白布上织有细细的黑红条纹,帽子下端饰彩珠并缀有45厘米长的各色彩线。帽子外面覆以各色料珠和银链,珠串缀于一条长150厘米左右、两端接红绿色布的黑布带上,珠串较长,共分四节:第一节是长3厘米左右的6条料珠串,为红白两色;第二节,前面的6条料珠串到此全部一分为二,变为12条白色长珠串;第三节,12条料珠串又并为6条3厘米长的小珠串;第四节,紧跟在小珠串后面的又是20多条长料珠串。这一部分,主要由料珠和料管串连而成,形式上有一些变化,颜色也较为鲜艳。接在最后面的是用红、黄、蓝、绿彩色线做成的穗缨。缨子和部分珠串垂于身后。前额缠手指般粗细的螺旋银(铝)箍。过去,成年妇女多断发光头,如今仅中年以上妇女从此俗,青年女子已留发辫,发辫通常从后颈部分左右两侧往头上盘。耳戴耳环或耳筒。腕戴雕镂精细的银镯。上衣为圆领窄袖对襟短衫,多用绿、蓝、黑等色布缝制,两襟镶宽一寸的双层红布,转自http://www.foryn.cn既为装饰,又为装细小物品之袋。衣领、袖口、衣脚常用花边或色布滚边作装饰.衣服通常无钮扣,只在襟底边用扣针将两襟扣拢。两襟上通常也以大方块银牌作扣饰,衣服脚边加饰银铃银泡。下着筒裙,筒裙由3幅布拼合而成(每幅布宽约30厘米),裙布以黑色为底色,间隔6至9厘米织一道暗红色横纹。穿着时上至腋下,下齐脚踝。腰上套数量不等的藤篾腰箍。腰箍分软硬两种,硬腰箍用宽约1厘米的竹篾做成,上刻各种花纹图案,涂以红、蓝、绿、黑色;软腰箍用细藤篾和草编成,以草为材质的腰箍,又多用红、黄、绿等色彩鲜艳的彩线编出各种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绚丽。人们常把两三个篾圈合在一起,用银片或铝片加以缠绕,既便于佩戴,又显得璀璨漂亮。小腿缠裹腿,以黑布为底,红布滚边,两端钉带子,便于固定裹脚。
    未婚女子的头饰、耳饰、颈饰、手饰、脚饰较艳丽;中年妇女头缠双层青布包头,脖子不戴项圈;老年妇女的服饰色彩素雅,腰箍少而多漆黑色,不戴银耳坠、手镯和戒指。无论是少女还是老妇,每人腰间均系一个小布袋,内装烟盒。
    男子的服饰也有已婚、未婚之别,青年男子以白布包头,尾挂绒线球,上穿对襟布钮扣衣,对襟上钉银泡。下穿蓝布摆裆裤,脚扎绑腿,腰系红、黄、绿、白等色布做成的三两条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身前左右两侧。身挎长刀,背白色筒帕,筒帕饰料珠和银饰。
    童戴黑色圆帽,顶加银铃,女童戴红、黄、绿三色镶嵌的圆帽,顶加银铃。
    据明初钱古训著《百夷传》载,哈刺(佤族、德昂族)“以婆罗布披身上为衣,横系于腰为裙,仍环黑藤数百围于腰上。”李思聪著《百夷传》也说,哈刺“妇女类阿昌,以红黑裙藤系腰数十圈”,蒲人“膝下系黑藤数遭”,“以莎罗布系肩为盛服”。《滇略》载:哈刺“妇人以红黑藤系腰数十圈”等。这些记载与德昂族、佤族现实生活中的“藤篾缠腰”仍然吻合,一脉相承,其继承性和延续性十分明显,妇女“出其余垂后为饰”的包头至今依然是德昂族妇女传统的服饰习惯。
    德昂族制作服饰的衣料多为自织,纺织是德昂族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手工业。史料载,德昂族先民在原始共耕制劳作盛行的高峰期已有较高水平的纺织、染色等技术。汉晋时期,闻名中国西南和西亚的“桐华布”、“帛叠布”“兰干细布”、“木棉布”和“五色娑罗笼”、“贯头衣”皆有德昂人的创造和贡献。郭义恭《广志》载:“木棉濮,土有木棉树”,“黑?濮,其衣服,妇人以一幅布为裙,或以贯头。”樊绰《云南志》(《蛮书》)载:“婆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絮,纺织为方幅,载之笼头,男子,妇女通服之。”在镇康德昂人的父系大家庭里曾存在过专门从事纺织的专业队伍,他们自己种植棉花和麻,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捻线、纺线和织布。随着市场上棉纱增多以后,为着方便和节约时间,人们也常常从市场上直接购买棉纱来织布。做衣服的布一般是先织后染,织裙布则是先染后织。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识,也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最直观的物化表现。翻开民族起源的神话,图腾崇拜的影子便会凸现于眼前,自从它们在远古服饰上留下了自己的投影之后,就与服饰的发展相伴相随,有些就一直保留到了现代。德昂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们则满天飞,后来,天神运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又帮助男人捉住了女人,并用篾箍将他们套住,从此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永不分离,世代繁衍生息。尽管后世对腰箍的制作越来越讲究,越来越精致,但是腰箍的基本形制并没有改变,图腾崇拜和祖灵崇拜的痕迹还牢牢地镶嵌在腰箍中。
腰箍的起源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已逐渐淡化,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美的标志,只要是成年少女都可佩戴此物。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能反映出姑娘聪明能干和心灵手巧的程度。为此,姑娘们都以佩戴腰箍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欢心,也往往会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也变成了爱情的信物。
    除了“葫芦传说”,德昂族的起源传说还有“茶叶仙子传说”、“龙女传说”等。德昂族的服饰传说就来自龙女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天空中只有一只大鸟。一天它飞进一个山洞,洞里有一条小青龙,大鸟刚想抓青龙时,青龙却变成了一个穿着水波纹样彩裙的美丽姑娘。瞬间,大鸟也随之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他们在洞中幽会,并结为夫妻,生下一群儿女。他们的儿女都是人,这就是德昂族的祖先。后来,他们 的父亲大鸟恢复了原形,飞出山洞走了。孩子们长大以后问青龙妈妈父亲是谁,青龙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孩子们,就说:‘你们到洞外,往天上看,看到什么,什么就是你们的爸爸。’孩子们跑到洞外,往天上看,最先看到的是太阳,于是就认太阳为爸爸。
    在这群龙子中,老大叫‘梁’,住在山上;老二叫‘别列’,住在半山腰;老三叫‘汝买’,住在山脚下。他们长大以后,青龙妈妈也恢复原形成龙了。她要从山顶的山洞里爬到山脚下,然后爬回到她的老家湖里去。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