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只有一个滇池
当进行完最后一次采访,专家所描绘的滇池的前景令人担扰:"300年后,实际更短,滇池消失后昆明地区会变成什么样的状况呢?原水域变成46.7万亩的微有起伏的平原,土质并不适于种植,原靠滇池水灌溉的沿湖幼多万亩农田将无水可灌溉,昆明城市生活用水极度困难,滇池流域内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干燥度增大,气候异常炎热,昆明已不再是春城了。"面对这样的景观,你很难想像这里曾是航海家郑和的摇篮。
滇池,位于昆明城南郊,是云贵高原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处于长江、珠江和红河3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水系上源之一。站在西山顶上,眺望滇池水域,烟波浩森,苍苍茫茫,俨如高原上镶嵌的一颗晶莹理灿的明珠。
1962年,当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从缅甸为划分中缅边界路经昆明回北京时,毛泽东主席问陈毅外长是否知道昆明的大观楼长联,继而顺口背诵起描绘滇池风光和云南历史的大观楼长联。
滇池地区四季如春,山川湖水,怪石溶洞,天然浴场,冷热泉,天生桥,庙宇古迹,文化遗址,以及多民族的人文风情等等,吸引了大批中外客人。滇池夜月,云津夜市,螺峰叠翠,商山樵唱,龙泉古梅,官渡渔灯,坝桥烟柳,陌山倒影,昆明历史上的八景几乎都与滇池有关。
1638年11月,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滇池后,第一个对滇池的地理状况作了详细的描述。1912年以来,国内外地质科学家先后对滇池流域从地质学角度作了考查,其中有G.F·Depant、许德佑、卢衍豪、卞美年等。
在300万年前,地质历史上划作新第3纪时期,由于受喜马拉雅山地壳造山运动的影响,在形成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下,因地壳坳陷,形成断落性质的沉积盆地,盆地中汇集大量的水源,形成了古滇池。古湖盆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据推测,当时最大水深达100米左右。古滇池水位相当于海拔1980米左右。
历史上的滇池流域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区。但是,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的破坏,人为的无节制垦伐,使原始的常绿阔叶林逐渐减少,演化为荒山,以致于滇池湖畔过去郁郁葱葱的长虫山,如今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头山。
据历史记载,13世纪中叶,滇池水位为1897米,当时的昆明地区仍属滨湖区域。13世纪70年代疏挖海口河,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2米。过去的昆明三面背水,明朝建云南府时,为避水患,曾将城廓北移,筑砖墙,设七门。著名的金马坊、碧鸡坊均为当时所建。
浩翰的滇池,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滇中文化,还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由于生长于滇池边的缘故,当他面对蓝色的大海时,从不畏惧。他曾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美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年。
16世纪时,云南总人口不过150万。但处于古"丝绸之路"的滇池流域的人口还是相当密集的。人口的增多导致耕地和粮食的减少,因而产生了围湖造田的原始思想。据史料考证,自1509年,在湖的东部,开始了围湖造田的记载。
人们在围湖中尝到了甜头,围湖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而滇池在人类的围湖和涸湖举动下,一步步后退,到清朝末年,滇池已退到大观楼一线,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历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这种原始落后的开发历史在无休止的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登蜂造极的顶点。人们在"向滇池要粮"的口号鼓动下,向滇池展开了围湖造田的大动作,挖西山的土填人滇池。这样的结局,今天的人们已尝到了它带来的苦果。
从1970年1月1日起到8月底,每天至少有10万人在往滇池里倾倒石头和泥土,在征服大自然的激情下,滇池柳堤的水很快就不见了,昆明八景之一的"坝桥烟柳"转眼就变成了乌黑的腐植土,单纯的人们幻想着,来年将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和金色的稻谷的收获。
滇池没有像从前一样,为我们的先辈提供沃土良田。经过数年的努力,被围垦出的7500亩耕地,因属腐植型,根本不适宜种粮,最好的亩产仅54公斤,大多颗粒无收。有案记载的数千万元投资,不仅一分效益没有提供,至1982年的12年中,还多支出了千万元。
在2年之中,滇池被围去了3.8万亩水面。然而,滇池被围去的,正是鱼类繁殖和索饵的好场所,过去的滇池每年向昆明市提供至少几百吨的淡水鱼类、虾类和螺蛳,而今,人们很难从市面上买到产于滇他的鱼虾。
正当我们在围垦滇池时,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当天美国各地约2000万和。由于生长于滇池边的缘故,当他面对蓝色的大海时,从不畏惧。他曾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欧美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年。
16世纪时,云南总人口不过150万。但处于古"丝绸之路"的滇池流域的人口还是相当密集的。人口的增多导致耕地和粮食的减少,因而产生了围湖造田的原始思想。据史料考证,自1509年,在湖的东部,开始了围湖造田的记载。
人们在围湖中尝到了甜头,围湖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而滇池在人类的围湖和涸湖举动下,一步步后退,到清朝末年,滇池已退到大观楼一线,在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历史中,滇池水位共下降了6.85米。
这种原始落后的开发历史在无休止的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登蜂造极的顶点。人们在"向滇池要粮"的口号鼓动下,向滇池展开了围湖造田的大动作,挖西山的土填人滇池。这样的结局,今天的人们已尝到了它带来的苦果。
从1970年1月1日起到8月底,每天至少有10万人在往滇池里倾倒石头和泥土,在征服大自然的激情下,滇池柳堤的水很快就不见了,昆明八景之一的"坝桥烟柳"转眼就变成了乌黑的腐植土,单纯的人们幻想着,来年将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和金色的稻谷的收获。
滇池没有像从前一样,为我们的先辈提供沃土良田。经过数年的努力,被围垦出的7500亩耕地,因属腐植型,根本不适宜种粮,最好的亩产仅54公斤,大多颗粒无收。有案记载的数千万元投资,不仅一分效益没有提供,至1982年的12年中,还多支出了千万元。
在2年之中,滇池被围去了3.8万亩水面。然而,滇池被围去的,正是鱼类繁殖和索饵的好场所,过去的滇池每年向昆明市提供至少几百吨的淡水鱼类、虾类和螺蛳,而今,人们很难从市面上买到产于滇池的鱼虾。
正当我们在围垦滇池时,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在美国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当天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人类已意识到对地球资源的不科学滥用,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地球日益在提醒人们在开发地球的同时要保护地球。
据推测,19世纪初期滇池面积约500平方公里,1938年缩小到338平方公里,1983年缩小到290平方公里。45年中,湖面缩小了近50平方公里,每年缩小1平方公里多。围湖造田的结果,缩小了滇他的水面,减弱了滇他的蓄水能力,使鱼类失去了大片优良的生存空间。四季如春的昆明城,也出现了干燥、酷热的城市"沙漠化效应"。有资料表明:今滇池水面只是古滇池的24.7%,蓄水量只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处于老年期。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守着偌大一个滇池,过去昆明人从未想过缺水的问题。1960年昆明市第一次遇到了水荒,滇池水位连续5个月在下限水位以下。企业因此停产,农业欠收,1982年由于汛期降水不足,导致水库供水仅够昆明市用水20天的紧张局面。
尤其是70年代以来,滇池流域及其沿岸工业迅速发展,磷化工、印染、冶炼、发电、机械等数百家大小企业,人口急剧膨胀,每天50万吨污水汇人滇池,以及农田施用农药和农田回水的排放,致使滇池水质严重恶化。
近10年来,人们感到滇池得了"肥胖症",水质污浊不堪,含磷、氮成分大大增加,据测定,已达地面水5类标准。滇池既是昆明地区各部门的主要给水水源,另一方面也是排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唯一场所。
曾有一种叫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蓝色的花朵,像美人的丹风眼,绿色的叶子漂浮在水面。过去昆明人常把它作为观赏植物加以赞美,从未想过它有什么危害。然而,由于近10年的严重污染,导致水质富营养化,藻类繁生,水葫芦疯长,造成河道被堵塞,船舶无法航行。它惊人的繁殖能力, 如果不加以及时制止,将成为难以制服的"水上恶鬼。"
1986年10月,为使来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昆明能尽情游览滇池,迫使昆明军民首战革海水葫芦,并出动劳力12.3万个,用了5个月的时间,耗资30多万元,打捞起水葫芦7万多吨。
水葫芦不见了,水道又开通了,人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谁知没过多久,水葫芦又把滇池草海盖满。数年前,曾有一学生不慎落水,营救的人们在又黑又臭的水葫芦中寻找,以至眼睁睁地看着他被黑水吞没…-
80年代初期,昆明人常把滇池作为避暑消夏的理想场所,美丽的湖滨浴场让人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与人类的幸福。可今天,谁也不会到滇池游泳,人们只能看着平静如镜的湖面,发出哀叹……
在同一年代,昆明市从太湖引进银鱼放养,一时间这种美味可口的鱼种博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但好景不长,由于湖水的严重恶化,没几年,这种鱼在滇池中全部死亡。从此,银鱼从昆明市场上消失了。
污染带来的损失,不仅仅使人们眼前消失了天蓝水澈的景观。除了大量的鱼死亡、绝迹和变种外,建于湖旁的第三水厂也因污染被迫关闭,这给缺水的昆明城再添几分忧虑。
盘龙江由北向南穿过昆明而流人滇池,这是通往滇池最大的一条河流。这条昔日清澈的河水,曾经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为四季如春的昆明平添几分秀色。如今,河水基本断流,人们看到的是滇池回灌的死水,混浊恶臭,没有人再愿意靠近它。
1996年,人们发现在盘龙江上,出现一位贵州来的年轻人--画家唐家正。他在1996年元旦至200D年1月1日的每周日打捞清理盘龙江上的垃圾。他称这种以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行为是"完成非架上作品的艺术创作"。他的行动感动了不少国内外游客,许多人自发地加入到义务清扫行列中。唐家正说:"叹息没有用,一定要有行动。"
现代文明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享受,对环境的践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泰晤土河的污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英国政府用了近50年时间,投人数十亿的英镑,到70年代,才恢复了它的水质。
地处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这个只有万岁的年轻的海,与外界的通道是一条窄浅的厄勒海峡,现已成为沿边国家城市的巨大的纳污场所,每年排人海中的污染物达千万吨,被公认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区之一。
中外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滇他的污染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80年代末期,云南省政府和世界银行已共同投资30多亿元,用以治理滇他的污染问题,现已打通了排污的西苑隧道,建立了一批污水处理厂,1995年,滇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湖泊治理项目。
1996年2月16日,国务委员宋健专程到昆明主持召开了全国治理滇池工作会议,对治理滇池污染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为了人民的利益,滇池的治理必须在2000年年底前,使滇池外海水质基本达到地面水3类标准。
滇池究竟能"活"多久?我们能留给子孙一些什么?也许每一个人都不愿滇池消亡,我们不能在一片干涸的沼泽地上生存。"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绝不能仅仅成为后人考古和凭吊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