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姜亮夫
世界之东方,有个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中国;中国之西南,有个风光迷人、令人神往的云南;云南之东北,有座高耸入云、气象万千的大山,即乌蒙山。近代以来,在这雄伟奇秀的崇山竣岭之中,不仅孕育了两位挠勇善战、威震一方的武将,即龙云将军和卢汉将军;而且诞生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才,即著称于世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姜亮夫!
姜亮夫,1902年生 于乌蒙群山中的云南省昭通府。原名寅清,别学亮夫,晚号成均老人,以学行世。寅清者,谨敬廉洁之谓也,《尚书》有云:"夙省惟寅,直哉惟清。"亮夫 者,谅直之君子也。至若其号,董仲舒曾云: "成均,五帝之学。"意为上古之大学。则亮公 之一生,求知于大学,效力于大学,终事于大学,故 "成均老人",或谓 “大学老人”,可也!
青年时代的姜亮夫,怀抱求知的欲望,深 具报国的理想,走出大山,进人京门,辗转沪士,负笈欧西,先后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 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等。大师们的精心栽培,他本人的孜孜求教,致其学业,无论《诗经》、《尚书》,抑或《史记》、《汉书况 日日精进。真乃名师喜获高徒,高徒幸得名师! "淹贯经史,参驳古今"的梁启超氏喜极,曾 比亮夫为飞来之海燕,曾喻师徒为绿叶配荷花,而赠联日:"海燕尺来窥画栋,绿荷相依满横塘。"而 "宁静的学者"章太炎氏,更以其 "甄明学术,发扬国光"之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高足。日后亮夫尝语人日:“太炎先生教益,使我一生受益无穷,使我一生不敢稍怠。"果不其然,早在1931年,即姜亮夫尚不足30岁之时,就完成了他的既是开篇,也是成名之作《屈原赋校注》,奠定其楚辞学的学术基础。旅欧期间,当其目睹中国大量珍贵文物,尤其敦煌文献流落海外时,遂发宏愿,竭尽全力抢救、挽回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于是整天,"啃干馒头,喝白开水",竟日拍照、拓摹、搜集、校彖文物和文献,据此又成《渍涯敦煌韵辑》一书,再奠其敦煌学的学术地位。
1940年,姜亮夫因故返乡。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公庆来,慧眼识珠,因其早仰亮夫之人品学识,遂两度聘其为云大教授,且继长文法学院。亮夫得遇知己,又为尽瘁桑样,乃殚思竭虑,倡言改革:授课教员须是高职称者,内容当以研究所获为要;严格考试考查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开办学术讲座,努力促进学术繁荣。经此诸多努力,国立云大声誉日隆,地位飘升,于海内19所国立大学之中,排行第十,即跻身于十强之列!
1953年,姜亮夫奉教育部之调,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远至 "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执教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一边为国育才,一边整理国故,孜孜不倦,永不懈怠。"十年浩劫"严冬过去,知识春天终于到来,亮夫虽已年近八旬,学术青春再度焕发。曾受教育部之委托,先后开办楚辞学进修班、敦煌学讲习班,为各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继为教育部所首批博士生导师,及该部12位学术顾问之一,其学术地位之崇隆,其学界影响之深远,今滇人中,孰与伦比!
姜亮夫先生,生长南滇,求学北国,留洋欧西,终老江东,穷经皓首,陆海潘江。其治学,严谨踏实;其钻研,一丝不苟。诚如他所自云:"我是以人类文化为猎场,以中国历史为对象,用十分精力搜集资料,然后以古原始的传说,以语言学为基本武器……这是我做学问的秘诀。而抓住一个问题,死咬着不放,是我的用力方法。"所著《敦煌学概论》、《楚辞通故》等,既为奠基之作,也为峰颠之作,中华文化园中,因此增一异彩!
亮公一生,享年九十有三,可渭寿比南山;遗著千万余言,可谓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实为"大学老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