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历史,红河州历史
红河州历史悠久,素有“滇南商埠”、“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旧石器时代,红河州即有人类繁衍生息。汉代,红河州境分属牂牁郡和益州郡。三国时为兴古郡。两晋南北朝时分属梁水、建宁两郡。唐初,红河州一带属南宁州都督。南诏时属通海都督。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今红河州之大部隶属秀山郡(府治在今通海县),泸西、弥勒属石城郡(今曲靖)。元至元十三年,现红河北岸大部分地区分属临安路和广西府管辖。临安路治在通海,下辖建水、石屏、宁州(今华宁)三州和舍资千户(蒙自老寨);弥勒、泸西属广西府管辖。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临安路改为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府辖建水州、石屏州、阿迷州、蒙自县及红河两岸少数民族地区的各个长官司,弥勒、泸西仍属广西府。清属临安府。民国3年(1914年),设蒙自道,辖建水、石屏、蒙自、阿迷、个旧、屏边、金平、元江、广西等16个县和河口对汛督办区。1942年7月,云南省第三和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相继在建水县和弥勒县成立,旋即分别改为第三和第二行政区。1947年,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驻建水),辖建水、石屏、曲溪、蒙自、开远、个旧、屏边、金平、元江等10个县和龙武设治局、河口对汛督办署。第二行政区改为第三行政区(驻弥勒),辖弥勒、泸西、路南等县。红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分别隶属于元江、石屏、建水、蒙自、个旧等县。1949年,第三行政区迁往路南县,第五行政区迁往个旧县。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8年个旧市(1951年个旧县改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至蒙自。
红河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悠久璀璨。主要民族节日有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哈尼族十月年(又称哈尼年),每年六月的哈尼族矻扎扎节(又称六月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瑶族盘王节,一般在傣历六月间举行的傣族泼水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傣族男人节等。
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史诗、神化、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等等,如哈尼族《十二奴局》、《哈尼祖先过江来》、《哈尼阿培聪坡坡》,彝族《阿细的先基》。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苍劲有力的芒鼓舞、娱乐健身的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节日文体活动有爬花杆、赛芦笙、打磨秋、对歌、斗鸡、斗牛、丢包等。成年仪式主要是瑶族的度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