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峨山彝族自治县在双江摆依寨举办了“针尖上的峨山”彝族刺绣能手培训班。让72名绣娘难忘的是,培训班不但全面系统学习了刺绣的各种技法,还展出了优秀作品,评出了“十佳绣娘”。更令绣娘们激动的是,7月中旬,从省城昆明传来喜讯,双江街道摆依寨被评为2015年“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绣娘们奔走相告:“这回出名了!”
峨山彝族刺绣只是云南民族民间刺绣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云南民族民间刺绣产业不仅激活了传统民间文化,造就了大批知名民族民间工艺品村,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发展,还带动了众多从业人员,农民家庭增收效益突出。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刺绣产业带动了千家万户就业从业,摸索出“绣品厂+协会+会员”的刺绣产品运作模式。2014年,阿着底村的普氏刺绣公司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拿下1.4亿元的订单,实际完成7200万元。刺绣协会旗下的会员已辐射到楚雄州、文山州和红河州的部分乡镇,带动正式会员3200人,绣娘平均月收入达2200元。
2014云南文博会首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评选活动的成功举办,让社会各界纷纷聚焦云南的刺绣文化和产业价值,通过云南主流媒体的宣传推广,全方位展现了云南刺绣的魅力,加强了各少数民族对其传统文化及手工刺绣的重要艺术价值的认知和重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及提名村的评选和发掘,在文化产业市场上擦亮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云南少数民族地方刺绣品牌,加强了刺绣村之间的学习交流,提升了一些刺绣村手工艺品的商业价值,一些获奖的行政村因为2014“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的殊荣,直接推进了当地刺绣产业的商业合作。
创意云南2015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主办方继续委托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受到全省各州市的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昆明、保山、大理、曲靖、玉溪、普洱、红河、文山、楚雄、昭通、西双版纳、丽江、德宏、临沧等14个州市10余个少数民族,共44个村镇报名参加了评选。参评的村寨各具代表性,刺绣作品绣工精美,色彩艳丽,刺绣产业和刺绣从业者均具有一定规模。
经过省文产办、省妇联、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云南财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等单位的11位专家几轮评审、评议,参考网络投票结果,剑川县金华镇文华村委会、砚山县干河乡沙松冲村小组、镇雄县花山乡大火地村、巍山县永建镇永胜村委会、武定县白路乡古黑村、石屏县哨冲镇慕善村、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村、腾冲县马站乡和睦村、峨山县双江街道宝山村摆依寨组、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另有剑川县金华镇西门社区等10个村寨获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提名奖。
专家们认为,云南刺绣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刺绣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后劲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的评选有利于带动农村妇女就业,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把刺绣产业发展推向正轨,让民族刺绣产业与民族特色村寨发展齐头并进。
今年的“十大刺绣名村”更具代表性:剑川县文华村从事刺绣、布扎手工业的农户占全村的60%,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主要制作绣花鞋,产品大量销往大理、丽江、怒江等地;砚山县沙松冲村2012年成立以州级非遗传承人王昌兰为会长的壮族刺绣产业协会以来,会员逐步发展到周边村寨,刺绣品通过定制、批发、集镇销售等方式销售。2013年沙松冲村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技艺传承点”;镇雄县大火地村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彝、苗刺绣工艺,绣品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有关部门从对外宣传、技术培训、产品包装、推介、展销等方面进行扶持,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武定县古黑村从2004年开始,村里的刺绣能人张学芬、李润芳、李朝芝陆续开起了自己的彝族服装店,由卖绣品转为加工销售彝族服装,在她们的带动下,古黑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彝绣村;石屏慕善村由政府组织牵头,高校设计刺绣方案,农户手工刺绣,协会组织营销,走出了一条产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罗平多依村刺绣形成“妇联发动、公司带动、村民联动”的产业发展体系,布依妇女足不出户就能赚钱,生产的刺绣品种达到30余种100多种图案,年开发产品3万余件,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腾冲县和睦村2014年成立腾冲县丝路刺绣有限公司,注册“腾绣”品牌,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和睦、红木、朝云3个片区农民从事刺绣产业;景东县青云村是一个典型的彝寨,2013年青云村彝族传统刺绣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及周边村组有300余名彝族妇女从事彝族传统刺绣品的加工及销售,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主打品牌为“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去年获首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提名奖……
云南各民族美轮美奂的刺绣产品,被艺术家们誉为“云上的花朵”,已经成为云南又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