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驮铃悠扬普洱飘香
前面那条江,你是什么江?
过了中甸城,才能到丽江。
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
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
--录自茶马古道歌
一条神秘的古道,绵延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原野丛林间,马蹄声声、商贾往来,历经了千年风雨,这便是鲜为人知的茶马古道。
剽悍的马帮、神秘的古道、奇异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景观,使茶马古道的神秘与古朴引起了世人的注目。2001年11月,保存在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古集市--云南剑川县沙溪镇的寺登街与万里长城一道同时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更使茶马古道名声大震。
茶马古道是自唐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沟通滇、川、藏等地区并延伸至南亚、西亚的古商道。在马蹄声声的千年岁月里,不计其数的马帮用骡马向西藏地区以及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运去云南、四川的茶叶,返回内地时,他们便带回西藏的马匹、药材及南亚、西亚诸国的特产。这条由茶马互市形成的古道,沉淀着2000多年的丰厚历史,是大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那年仲夏时节,笔者有幸由川入滇,走向滇南、再入滇西,从而得以在一段茶马古道上触摸历史、叩问古道,人生之旅因此显示得更加厚重而从容,岁月驿站因此显示得更为精采纷呈。
一、普洱飘香
茶马古道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影响大的干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普洱北上,经保山、大理、丽江、中甸到西藏拉萨,全长3800多公里。另一条是由川入藏。
抵达昆明后的翌日清晨,我们便乘长途客车直下滇南,前往茶马古道云南的起点普洱。
大巴在昆洛公路上经过一天一夜的奔驰,在第二天的下午驰进澜沧江流域的一座小城。满街“普洱”字样的招牌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原来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普洱县城。
城小名气大,普洱香万家。世界上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有一条是因为普洱茶才开辟出来的,这便是茶马古道。
走进普洱,满街店铺以茶庄、茶社为多。
普洱自古以来,便以普洱茶产地和集散地闻名遐尔。普洱茶原产于西双版纳,位于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均属思茅厅,而思茅厅又隶属于当年的普洱府,普洱便成了滇南茶叶集散贸易的中心,久而久之这些地区所产茶叶便被称为普洱茶。
此地居民以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现为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行走在普洱的大街小巷,举目四望,环普洱皆山也。这里地处无量山余脉,山高谷深、谷宽成坝、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被当地人概括为“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得之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普洱茶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这里至今尚有万亩古茶群落,树龄最老的约1700年。与这片广袤的野生茶林相去不远处便是占地6万亩的板山现代茶园。
普洱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民间至今留有“武侯遗种”之说,西双版纳每年欢度泼水节时,晚间都放飞“孔明灯”,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云南民间的影响之大。
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普洱茶就通过茶马古道销往吐蕃(西藏),并成为以奶酪、肉食为主的藏族同胞消除油腻的必备饮品。藏区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本草纲目》、《红楼梦》等名转自云南旅游网http://www.foryn.cn典名著中亦记录了普洱茶之名,可见影响之大。到了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的产销更是盛极一时,商贾云集普洱,每年都有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地买茶。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商人也来普洱做茶叶生意。鼎盛时期,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商队奔走于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之间,马帮的驮铃声终年不绝于耳。
作为茶马古道云南境内的起点,至今在普洱城北约10公里处还保存有当年的由石板铺就的,“茶庵塘茶马古道”,而在城南昆洛公路“539公里”处的里程碑左侧还可以见到“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存的石阶。
辞别普洱,继续南行,前往有普洱茶故乡之称的西双版纳。
车过思茅不久,便进入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一丛丛的凤尾竹下傣家竹楼若隐若现,婀娜多姿的傣家少女手持花伞在田野阡陌间款款而行,组成滇南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州,犹如一棵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
一轮明月在澜沧江上冉冉升起。来到西双版自治州首府景洪的当晚,我们应东道主黄先生之邀,来到江边一处傣家村寨作客。
江风习习,月色撩人。随风摇曳的凤尾竹在月光下更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
一幢幢典雅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凤尾竹下。当我们沿竹梯拾级而上,来到一幢竹楼的客厅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全部由竹藤原料制作的简朴、古雅的桌椅,当我们在藤面竹凳上刚刚落座,身着筒裙的傣家少女便给我们每人敬上一杯普洱茶。
笔者亦是走南闯北之人,18载商旅生活,品过江浙的龙井、碧螺春,也领略过闽南的铁观音和皖南的屯绿祁红,唯独这普洱茶是首次品味。
东坡先生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江南的绿茶注重色、香、味、形,对新鲜与否尤为讲究。以清明为界,明前明后茶其品味,价位均大相径庭。
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杯普洱茶不然,揭开杯盖,杯中茶叶呈淡黄色,汤色浓重,并不养眼,似乎不那么新鲜。当我们举杯轻啜几口,却有茶气清爽、回味甘甜之感。
东道主告诉我们,普洱茶其独特之处便在“愈陈愈香”,而“陈韵”是普洱茶爱好者最为推崇的一点,曾有200克百年普洱在香港拍卖会拍出10万元的天价。普洱茶最初出现在傣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火塘边、堂屋里,而今已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宾馆、酒楼待客的上品,港台地区甚至出现了普洱茶的博物馆、茶艺馆。
果不其然,随着傣家少女一次次给我们殷勤地添加茶水,口感愈来愈好,这普洱茶茶味醇厚、茶香四溢、回味甘甜,果然是茶中珍品,使人有神清气爽之感,整个傣家竹楼更是飘散着淡淡的茶叶清香,令人倍感普洱茶的魅力。
[NextPage] 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北宋文坛大家苏东坡先生。先生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先生更是嗜茶如命之人,常有“以茶代酒”之举。倘若东坡先生当年能南下滇南,在皓月当空之际登临凤尾竹下的傣家竹楼,在暗香浮动、红袖添香的氛围里,背靠竹椅,品茗普洱茶,定会举杯邀明月,把茶问青天,写出新的千古佳作来。
在普洱茶的故乡品普洱茶的日子已渐行渐远,但每每忆及那次品茗的经历仍感到余香满口,那醇和、那温厚、那滋润令人久久不能忘怀,那特有的甘苦相间的滋味如同品味人生,令人回味无穷。
二、保山古道
滇西重镇保山,是云南历史上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这里置不韦县,东汉明帝时期在此设永昌郡。
保山、临沧与西双版纳、思茅并列为普洱茶的四大产区。保山、临沧茶区,古为永昌府辖地。
大凡普洱茶的产区,均有当年茶马古道留下的深深的历史印痕,保山亦然。
笔者二度滇西之旅,过怒江峡谷,越高黎贡山,前往瑞丽、腾冲,均在保山作过短暂逗留。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吸引中外两大旅行家徐霞客和马可·波罗前来寻幽探胜。
在保山的二次短暂逗留,通过走访当地人和实地寻踪,使我对保山境内的古道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回顾历史,保山境内有两条古道在这里交汇、融合,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另一条便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既有各自独有的线路亦有重叠和交汇的轨迹。
斗转星移、日月交替,古道逐渐呈现道上冷落人马稀的境地,大部分路段已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但一些重要驿站、雄关险道、骡马蹄印仍依稀可辨,在其沧桑的外表中,写满了千年马帮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陈年往事。
经考证,至少有两条以上的茶马古道在保山地区出没。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此山距保山市区以东约15公里,山中便有茶马古道的遗存。
当年从昆明出发,经玉溪、新平,横穿哀牢山区,最后进入缅甸,这条线路现今被称之为哀牢茶马古道。
在当年的中缅贸易往来中,各地客商组建马帮,大量的茶叶、食盐由赶马人在这条古道上络绎不绝地行走,运往异国它乡,再运回内地需要的南亚特产。在这条绵延数百里的哀牢山茶马古迹中,曾有炊转自云南旅游网http://www.foryn.cn烟四起、鸡犬相闻供长途跋涉的赶马人歇脚投宿的千家寨驿站,而今这里已是人去屋空,仅剩下几堵残墙断壁,让人探寻、追思赶马人的神奇往事。当年的赶马汉子、南来北往的客商已全无踪影,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古道已渐渐废弃,并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当年一队队马帮走过的痕迹已被岁月的尘土一点点掩盖。在这苍天古木、千年老藤尘封的古道上,倘若仔细搜寻,拨开岁月积存的厚厚尘土,仍可在一段段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见到马蹄深深的印痕。
保山境内另有一条自保山北上的茶马古道。此道从保山的普洱茶产区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藏区,这是云南境内茶马古道的主干道。听当地人讲,保山东北面的水寨乡与大理州永平县分界的澜沧江上,仍有当年茶马古道的遗存。那里的古道盘山环绕,500余级台阶犹如天梯,直通天穹,有“梯云路”之称,石阶上仍清晰可见骡马攀踏的累累蹄印,让人一瞬间仿佛踏入千年光阴。
古道犹存,斯人已去。青石板上那依稀可见的马蹄印,踩踏出来的远不止是一条古道,而且也是一种民族交融的经济、文化之路。
三、大理风情
出保山古城,沿滇缅公路北越过奔腾不息的澜沧江,便可抵达茶马古道的另一重镇--大理。
前不久,央视举办魅力城市展示评选,云南大理金榜题名。
大理的广告词是:大理--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
笔者曾有幸三进大理,深深为这座古城市的魅力所倾倒。
《茶马古道歌》中有这样的歌词:大理姑娘好,普洱茶叶香。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部名为《五朵金花》的电影,让大理姑娘声名远播。当我们登上“金花”号游轮,船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身着红、白、黑三色相间服饰穿梭往来的白族女子。
大理不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其文化底蕴亦十分深厚,被称之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有两条古道在此交汇。一条是被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另一条便是茶马古道。
走进大理的大街小巷,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盛极一时的茶马古道的遗韵。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大理古城古风犹存,南北城墙上巍峨的城楼保存完好。我们穿过南城门,沿直通北门的复兴路,一路走去,街面甚是繁华。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白、彝、纳西等少数民族的少男少女在选购各种工艺品,金发碧眼的“老外”坐在面街的咖啡店里悠闲地眺望这座被称之为“东方瑞士”的名城街景。鳞次栉比的店铺里除出售地产的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外,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普洱茶了。
当人们信步走入古城那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好客的主人最先奉上的便是一杯清香四溢的普洱茶。
[NextPage] 大理州境内的剑川县沙溪镇至今还保存着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寺登街。
走进寺登街,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寺庙、戏台、客栈、马店以及民居等成片的古建筑群,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面还依稀可见历经千年沧桑的累累马蹄印痕,神秘的白族洞经音乐缭绕在古街的上空,临街木板铺子里的老人身上的穿着不是长衫便是中山装……,凡此种种,无不令人有时光倒转之感,思绪便穿越了时空,仿佛听到千年马蹄声从与街面相去不远的山间传来。
遥想当年,南来北往的藏族、白族、纳西族及汉族商人的马帮在这里穿行、歇脚,寺登街上每天人声鼎沸,骡马嘶鸣。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白族佛教寺院里香客如云,清代兴建的魁星阁戏台前,在江边洗尽了一路风尘的赶马汉子在月光下欣赏着精彩的剧目。
当年的寺登街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集市,作为茶马古道的要冲,这里一度成为北进西藏,南入普洱的贸易集散地。当地白族居民告诉我们,四、五十年前还有马帮从这条街上走过。
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和物流,取代了传统的人背马驮,当最后的马帮从古老的街面上消失后,寺登街又重归寂静,唯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斑驳石板路上遗存的马蹄印让人联想起当年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场景。
抚今思昔,当年茶马古道上显赫一时的寺登街集市如今已尘埃落定,被划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人们追寻先人足迹的一个极好去处。
大理素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所构成的良辰美景著称于世。笔者三进古城,对“风、花、雪、月”所展示的大理万种风情以及茶马古道的遗韵均一一领略,可谓不虚此行了。
四、丽江神韵
辞别大理古城,沿茶马古道继续北上,经洱源、越剑川,便来到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驿站--丽江。
丽江地区,地处藏汉贸易往来的交接地带。这一带是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横断山区,千百年来,这里多为羊肠小道,往往路边一侧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另一侧便是万丈悬崖下奔腾不息的大江。滇藏之间险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千百年来货物的运输只能依靠马帮来完成。千百年来,从云南的大理到西藏的拉萨,商人的马帮往来于横断山区,叮叮噹噹的驮铃声迥响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间。然而,藏区的马帮来到丽江后,由于语言、习俗、气候的差异使他们难以继续前行。同样,内地的商队到了丽江,想前往藏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而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人既能与内地汉人打交道,又熟悉藏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于是三方达成这样一种默契,藏区与内地的货物在丽江交接、中转,纳西族经纪人便应运而生。丽江城里许多店铺、客栈的店主、主妇成了买卖双方的经纪人。
自宋、元以来,丽江大研古镇一直是滇藏商道上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马帮在这里落脚并进行易货贸易,及至明清时期,日益繁荣的大研古镇上的店铺、客栈、马店鳞次栉比,形成了以四方街广场为中心的大型贸易集市。
当我们信步走进这名闻遐尔的四方街,看到的是一个呈梯形的小广场,广场四周店铺密集,多条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延伸出去。漫步这里的街道,见其路西多为五花条石铺就,常年的流水冲刷,把路面打磨得光可鉴人,仔细端详,从铺路条石上依稀可见凹凸斑驳的痕迹,与那些沿街的老铺、古宅一样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鳞次栉比的店铺里,陈列着滇藏道上各类土特产品:普洱茶叶、腾冲玉器、剑川木器以及云南白药、藏红花等各类药材应有尽有。漫步其间,可领略到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印痕,宁静而久远的气息在丽江古城穿越回荡。
茶马古道在抗战时期盛极一时。特别是1942年,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当时日军占领缅甸,封锁了滇缅公路,切断了所有通往中国战区的陆地通道,此时,贯穿滇、川、藏直达帕克里边境口岸的茶马古道成为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一时期,丽江的各大商号纷纷崛起,昆明、中甸、腾冲等众多的外地商号也云集丽江。纳西族、白族、藏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宝贵贡献。
走进古朴而韵味十足的四方街,信步古城的大街小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城内随处可见的汩汩流淌的泉水,从玉龙雪山脚下奔涌而出的玉泉之水分成数股流过丽江的大街小巷,形成“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扬赛江南”的独特景观。丽江的神韵,在于古道的遗踪、在于山川的灵气、也在于天籁般的纳西古乐。
夜幕低垂,华灯初放,漫步丽江街头,古城上空飘荡着《浪淘沙》、《渔歌晚唱》等舒缓低沉的纳西古乐,其音乐之典雅、清纯、空灵,让人听了如痴如醉,当歌至高山流水时,使人如闻仙乐,其调至哀婉动人之处,又令人潸然泪下,颇令人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之感。
南行途中,笔者曾与云南山区的赶马人一道在滇北茶马古道上策马行走了近二十华里。马蹄声声、铃声叮噹,那次颇有几许古风的骑马经历,让人平添了几分远离都市人太久的豪情,也让人领略了几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神秘意境。
往事越千年,茶马古道远。笔者作为茶马古道上触摸历史,叩问古道的行色匆匆的过客,当我穿行在布满深深蹄印的茶马古道上侧耳聆听,依稀有马帮的驮铃声从远方传来,那仿佛是来自千古的呼唤。
回眸历经二千年的茶马古道,清脆悠扬的马铃声渐渐远去,远古飘来的茶香也随风而逝,当年曾经往来于这条漫漫古道上的马帮、商人、探险家、僧侣、盗匪都已走进历史的深处,延续千年的古道上一代代马帮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已曲终人散,唯有这苍茫的古道上留下先人足迹的累累马蹄印痕见证着一段从喧嚣到寂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