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是牟定县城西北面4公里外的一个农村小集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历来受到州内各界文人墨客的青睐和敬仰。明清时期,天台以及周边(旧称军屯)地区,就曾有六屯五寺之说。其中五寺原指天台寺、光法寺、天平寺、西山寺、北山寺5座寺庙,现大多寺庙已毁,在民间留传着许多富有历史性的传说。有关天台寺的传说及由来,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间在原寺庙内修建的宝阁“ 三清阁”(始建之初称为天台寺),建筑形制规模宏大,为三进六面九天井,珠宫联络,殿宇重重,天台寺就成为境内外一个十分兴盛的佛道合流的宗教活动场所,至今读来,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在历史上,天台是一个森林茂密、古木参天的地方,关于天台寺的由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天台寺原计划建在现在天台村北申平村后的天平山上,起名天平庵。当时,为建天平庵,四方群众群策群力,日夜砍伐,很快就把所需的9999根木头备齐,抬到了天平山上,并请来七七四十九个木匠师傅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锯刨凿锛,等待吉日良辰起梁竖柱。可就在天平庵指日可待,起梁竖柱的当日清晨,人们全都傻了眼,头天备好的木料,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此时,人们只好发动群众,四处寻找,直到下午,才发现丢失的木料全部堆放在南面的石羊山(今天台中学)上。当众乡亲对此迷惑不解之际,村里来了一位半仙人物小二胡,为他们卜了一挂说是前夜一叫“ 悾”的天神路过此地,因被当地的力石美酒醉倒后,气力大增,便把天平山上的木料全部抬到了石羊山上去了。事已到此,天意不可违,原计划建在天平山上的寺庙只能改建在石羊山上了。接着,小二胡说:“ 在石羊山上建寺,还必须顺从天意,一是将庵改为寺,还要重新起名。二是在太阳落山之前必须竖柱起梁,且要看见三样东西,即要看见戴铁帽子的人路过,要看见鱼上树,还要看见牛骑人”。说完,扬长而去。
就这样,一直到了黄昏时分,人们左顾右盼,终于看见天台坡脚走来一位头顶着一口大铁锅的汉子,一个汗流浃背肩挑一担柴禾,柴上系着一串麻鱼的农夫,不一会儿,又看见路上过来了一群黄牛,只见放牛老头肩上扛着一初生不久的小牛犊。众乡亲笑了,建寺之事,按期进行。最后,乡亲们还商议决定,既然是悾天神抬来的木料,寺名就叫天抬寺,意为天神抬来的寺。后来因当地官府误笔,竟把“ 抬”写成“ 台”,一直流传下来,成了今天的天台寺。
如今,天台寺已不复存在,只是在天台街旁的三清阁及阁前三株饱经沧桑的古柏见证着原寺庙的一切,阁内所立的碑文记载着天台寺的兴衰往事。1936年4月16日,红军长征过牟定时,肖克将军及其部下曾在寺内宿营,宣传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道理。肖克将军还为宝阁墨笔赐书“ 三清阁”,后将军墨宝失传,三清阁于1994年修复时,由当地政府再次电请将军赐笔。现在,将军虽然与世长辞,但其为中国革命创下的赫赫战功仍将永远保留在牟定人民的心中。“ 三清阁”及其匾额作为教育牟定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昭示牟定赶超发展的生动教材将永远高高地悬挂在人们的心坎上。1994、1995年,牟定三清阁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革命意义,曾先后被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中共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8月23日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牟定县党政机关、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借助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及建党庆祝活动等契机,纷纷组织全县广大党群干部、青少年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到三清阁前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等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