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与水相融的民族--傣族

与水相融的民族--傣族  俗话说:"如果不到西双版纳。就不算真正到了云南。"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北纬21度到22度之间,北回归线以南,被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都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     

  傣族,现约有114.2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佛塔在傣族村寨四处可见。傣族也是一个独具文化魅力的民族。贝叶经,堪称傣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筒裙,则向世人展示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

  泼水节--傣族的祝福: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五日,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泼水节。傣族的泼水节,是以"浴佛"仪式开始的。人们首先要将一桶桶洒有花瓣的香水注入村寨佛寺内安卧的一条彩绘木制巨龙上,旋转的水轮溅起晶莹的水花为数尊铜佛"浴佛"。此时,敲起象脚鼓,泼水节开始了。     

  在泼水节的日子里,年轻人要向长辈身上洒一点清水,表示祝福。年轻的人们则不论彼此是否相识,大家都可以相互泼水。按傣族的古规,泼完一瓢水,还要用手轻拍被泼人的脊背,表示祝福,愿对方一年到头吉祥如意。当然,除了泼水之外,男女青年还举行"丢包"比赛,借以寻找意中人;澜沧江上还要赛龙舟,夜晚在江边放"孔明灯"……     

  据考证,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以泼水助天降雨,祈求丰收。以后,泼水节为佛教所吸收,约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传人云南傣族地区,至今约700年。傣民族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水这一生命之源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泼水节就包含有祈求雨水和预祝农业丰收的意义。

  从"串姑娘"到"拴线礼"--傣族婚俗:傣族青年的恋爱比较自由,他们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所谓"串",就是找姑娘玩的意思。每当小伙子在赶摆路上、节庆集会中看上了某位少女,他会私下打听她的名字,趁着夜色,带上乐器和毯子,悄悄地来到姑娘的竹楼下,唱一些甜蜜蜜的情歌。当姑娘走下竹楼时,那位少年便会张开毯子,将她裹住,然后一同消失在夜幕中。   

  如果你在喜庆、节日集会上,看见大青树下有一位打扮非常漂亮的傣族少女在卖熟鸡肉,你可千万不要去问价或购买,她是不会卖给你的。原来,这是傣族青年男女相识和恋爱的另一种方式。卖熟鸡肉是假,姑娘在等待自己的意中人出现是真。   

  如果姑娘看上了来"买"熟鸡肉的小伙子,就会热情地递给他一个小蔑凳让他坐在自己身旁,并把熟鸡肉的价讲得很低……  

   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拴线"仪式在女方家竹楼举行,主婚人先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倡老,永不分离。然后,主婚人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接着在坐的其他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家庭和睦,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贝叶经--刻在树叶上的经书:贝叶经就是在贝叶上刻印的一种经文。贝叶属于棕搁科,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密林中一种贝叶棕的叶子。    

  贝叶经的制作,是先砍下贝叶树的叶子,把它裁剪整齐,压平,用水煮,煮后将它晒干,这时碧绿的叶子就会变成淡黄色,像一片片平整的厚纸片一样,就能在上面刻写文字了。贝叶经上的文字,是用铁笔刻写的,刻写好后,涂上植物油,叶片上就会出现清晰的字迹,装订成册后,就是贝叶经。贝叶经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傣族民间传说,一位到天边寻找太阳的小伙子无意中发现能够用来书写并保存书信的贝叶,从那以后,傣族就用贝叶来互通信息。这就是傣族的经书和长诗里经常提到的"用树叶写信的时代"。其实,刻写在上面的也不只是佛经,傣族历史中很多有价值的医药、天文、立法等文献也都记载于贝叶上,并世代相传至今,共计达84000余部。因此,贝叶经被誉为傣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傣家竹楼--"诸葛亮的帽子":来到西双版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傣家竹楼,它那尖尖的屋顶,在翠竹的掩映下,显得别有风味。而傣家竹楼的造型据说还与谙葛亮有关。傣族民间传说,过去傣族不会盖房子,没有房子住,诸葛亮南征的时候,特意让傣族按照与水相融的民族--傣族他帽子的形状盖房居住,这"孔明帽"便成了当今傣民族的竹楼。  

  傣族竹楼一般建在平坝或平坝边缘的小丘上,多为单体建筑,两层。底层不封闭,可用来圈养牲畜,放置米碓或其他农民二楼供人起居;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所谓干栏,是指房屋建筑在以木或竹柱构成的底架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这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居住的一种建筑。

  "贺新房"--傣族的乔迁之喜:傣族世代居住在竹楼里,因而形成了许多与竹楼有关的风情民俗,其中以贺新房的礼仪为最隆重。如果村寨中有人盖新竹楼,不需主人邀约,全寨老小都会出来帮忙。当新竹楼落成,为答谢亲友的帮助,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仪式请寨中的老人主持,按照傣族的风俗,最先上楼的是一个抬着牛头的小伙子,人们尾随其后唱祝福歌,每唱完一段歌才能登上一阶楼梯。姑娘们手中拿着盛满清水的盆子,簇拥在楼梯两边,向上楼的小伙子泼水。紧接着众人把主人的家具、农具等搬入新房,请一位年长者将煮饭用的三角架安置在新火塘上并点燃火塘的火,以示对主人的祝福。凡参加贺新房的亲友都要送一点礼品给主人,礼品虽小但有讲究。有的送活鸡,傣族认为鸡的两条腿象征两根柱子,柱子越多,竹楼也越牢固;有的送串槟榔,因为槟榔越嚼越有味道,象征主人日子越过越美好还有的适一根白色的棉线,用白线可将主人的福气和竹楼拴在一起,象征主人家吉祥如意,健康长寿……

  傣族"比基尼"--色彩斑斓的花腰傣服饰:在滇南的新平、元江一带,还生活着傣族另一支系--花腰傣。姑娘们的穿着大胆而开放,色彩斑润的服饰令人眩目。   

  花腰傣的服饰可说是傣族中的"比基尼"。姑娘们上身只穿一件齐胸的无袖小褂,下穿齐小腿的筒裙,周身服饰镶满五颜六色的神秘图案和银光闪闪的银泡。姑娘出门,头上总爱戴一顶边沿上翘的特制蔑帽,腰间系着一个精15别致的蔑箩。花腰傣以蔑箩花饰的复杂多样来显示自己的美丽聪颖。

  佛寺--傣族少年的"学堂":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和德宏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受佛教的影响,傣族男孩都要到佛寺去当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否则就被认为是没有教化的野人,长大了连"小卜哨'(姑娘)都不愿嫁给他。因而在西双版纳的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差不多所有的男孩。七八岁就要到佛寺里去当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其间在寺庙里学傣文、经文、数理,还有历史和法规。一般到十五六岁,只要在大佛爷面前默祷一下,再跟大佛爷念几句经,由大佛爷解掉袈裟,就可还俗回家了。佛寺实际上是傣族少年的"学堂"。

  象脚鼓舞与孔雀舞--多姿多彩的傣族歌舞:一位傣族舞蹈家曾说:"象脚鼓舞是傣族民间舞的灵魂。"为什么傣家人如此喜欢象脚鼓和象脚鼓舞呢?因为傣族古代生活在亚热带原始森林环抱的地方,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逐渐学会了驯服大象,与大象成了朋友。为了表达对大象深厚的情谊,傣族的先民就仿照大象的脚,把圆木镂空,蒙上午皮或羊皮,制作成鼓,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象脚鼓了。敲着象脚鼓跳的舞蹈,就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象脚鼓舞。象脚鼓舞是男性的舞蹈,妇女只能伴舞,可由一人独跳,也可由两人对跳,还可以由许多人一起合跳。舞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左侧的鼓首,右手击鼓而舞,显得稳健豪放而又热情潇洒。   

  孔雀,在傣家人的心目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因而孔雀舞也就成了傣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无论是欢度泼水节的时候,还是夏收、秋收时节或者是在"赶摆"的日子里,傣家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敲起铓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孔雀舞的特点一是表现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膝部始终是柔韧而不平均地起伏着;二是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的柔软刚韧的运用,把孔雀的机敏、善良、稳重的特征表现出来;三是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敏捷,眼神的灵活运用,把孔雀的灵巧表现出来;四是以身体的各部分组成优雅的三道弯造型,表现孔雀窈窈的形态。

  香竹饭--风味独特的傣味佳肴:傣族饮食习惯仍沿袭"百越"喜食异物的古习。傣族喜欢吃糯米饭,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毫诺索"。香竹饭即用糯米加水放在香竹筒里烘烤而成。毫诺索是用石莘花粉和糯米粉做成的糯米粑粑,一般是在傣历新年时吃的,相当于汉族的年糕。这种粑粑的做法是:将石宰花晒干,磨细;将糯米泡软、磨细,压成干浆;将石莘花粉末与糯米干浆、红糖、芝麻、花生等拌在一起,用芭蕉叶包成4寸长、2寸宽的长方形的小包,然后把它放在甑子里蒸熟即可。      

  傣族的菜谱丰富多彩,从制作方法来看,可分为烤、蒸、剁、腌四大类,傣族风味菜肴的特点就是酸、辣、香三个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夹心香茅草烤鱼、油炸牛皮等。   

  傣家人非常言欢食用水生藻类植物,尤其喜食青苔。他们一般把青苔从水里捞出、洗净,伴上芫荽、葱、姜等各种香料,这是傣家人用以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