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一个3000多人的神秘族群

常年翻涌不息的2条大河穿过云南边境,进入东南亚各国,这就是澜沧江和红河。这些江河及支流两岸的群山密林中,历来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他们以狩猎和游耕为生,绵延于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其中就包括少为人知的克木人。 
    新中国成立前,克木人也大多生活在中老(挝)边境丛林。上个世纪70年代,云南省对多数克木人实行易地搬迁,帮助其走出山林来到平坝,种植水稻、茶叶和水果。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克木人,有738户共3291人。 
  生活在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如今因国家的空前关注和我省实施的“兴滇富民”工程,迎来了新的福音。 
  神秘 涂着花脸裸露半身 
  年长的克木人在穿着打扮上已经非常接近傣族。记者李振宇/摄 
  说起克木人,就是在云南,也很少有人知道。网上搜索,一些旅游网站和论坛显示的克木人图片,是涂着花脸,敲打着鼓,在林中做着都市人无法破译的动作,有人还裸露着上半身,原始而神秘。 
  在昆明问起一些旅游从业者,他们也对克木人知之甚少,“好像和傣族的生活习惯差不多吧”,这也算是较“知情”的回答。即使在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在街头问起克木人,大多数人也都摇头。只有从官方资料可知,这个只有3000多人口的族群,主要生活在勐腊县和景洪市嘎洒镇的19个自然村寨。 
  当省城昆明的来客还对克木人怀着好奇、以为其至今生活在深山的时候,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说,“他们没什么特别的嘛,有富有贫,富的人家人均收入超过3000多元,也许比你们昆明周边那些人还好呢。” 
  探访 傣式竹楼悠闲过活 
  克木人手上有很多文身,大多是由长辈文的,图案或文字都是一些吉祥的词句。记者李振宇/摄 
  从景洪沿着弯曲的柏油老路,汽车需要花三四个小时,才能驶到161公里外的勐腊县。这里与老挝接壤,分布有12个村寨498户2270名克木人,占总人口的69%。 
  “我们的祖先流传说,大约在一两百年前,有人打仗到我们住的地方,我们克木人就搬到深山老林里,可是老虎和豹子太多了,后来逐渐搬下山来和傣族群众住在一起,他们对我们很好。”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满镇曼暖远村,80岁的克木人波康香通过翻译,缓缓说着身世。他是这个寨子年龄最大的老人,残存着族群的久远记忆。 
  关于族群历史,克木人中年长者的讲述,都与波康香的说法差不多。 
  曼暖远,在克木人语言里的意思是“米舂得很白”——这是当地傣族给克木人祖先留下的最初印象。这个大片田园挟裹的自然村落,一眼看上去和普通的傣家寨子没有什么不同——清一色的傣式竹楼,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大人小孩,在阳光下悠闲地走着。 
  走进寨子,才得知这里居住的30户人家,全是克木人。他们说着都市人无法听懂的话,包括周围的傣族人,交流时也经常需要使用“第三方语言”——汉语。 
  他们的名字也是学着傣族取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当初,克木人学傣话,为了户口登记工作,就按照傣族的习惯取了傣名。波康香说,平时在寨子里,克木人之间都只说克木话。但是如今的年轻克木人,则还会说傣话和汉语,相反克木话说得少一些了。 
  今年55岁的村小组长波风糯,已经能够说傣话和汉语,因此,外地人一进入这个村寨,他自然就成了翻译。
  吃苦耐劳 小寨村民买轿车 
  新一代的克木人正在茁壮成长。记者李振宇/摄 
  “如果没有导游的介绍,陌生的游客一见到我们克木人,都会把我们认为是傣族人。”曼暖远村的克木人介绍。 
  自祖先走出山林之后,经历过多次搬迁。约在三四十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现在的这个寨子,和傣族人一起生活。因此,如今的生活习惯都与傣族人差不多——吃的以酸辣味为主,住通风的竹楼,穿傣式服装。 
  平时,他们就编织一些竹器如簸箕之类去卖,可挣一些零花钱。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这里的克木人称他们“吃的不愁”,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和傣家人一样,通常以糯米为主食,也吃芹菜、酸菜和各种野菜。 
  周围的村寨,不少傣族提起克木人,没有觉得太多别样,“从记事起就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互相之间都相处得很好。”一位叫岩刚的傣族村民说。 
  “有富有贫。”这是当地官员介绍克木人生活状况时的一句平常话。 
  贫者:靠编竹器领低保为生 
  克木人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手工编织的手艺。记者李振宇/摄 
  曼暖远村的波温岗家,被村小组长称为“我们这里最穷的一家人”。今年67岁的波温岗,妻子也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因年迈无法再上山劳动。他们有一个40岁的儿子,由于双腿残疾,一直没有娶上媳妇,并且也没有劳动能力。 
  一家3口挤在一个木板搭成的棚子里,不足十平方米,一住就是60多年,风雨飘摇。而在10多天前,他们全家终于在村里的帮助下,盖了傣式竹楼。村里先为他们垫了2130元买了石棉瓦,然后让他们自己去集体林里砍来竹子和木材,再由村里出劳力。就这样,一间2层竹楼建起来了,至少100多个平方,2位老人很高兴。 
  他家有6亩田,自己种了2亩水稻,剩余的4亩租给别人种香蕉,每年能收租金3000多元。这点钱,刚够吃饱。 
  当地民政部门介绍,贫困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边境的尚勇镇和勐伴镇,在回落村生活的66户336名克木人,官方统计的人均收入只有400元,属于绝对贫困状态。像波温岗这样的特困家庭,大都纳入了农村低保家庭。他家,每年能领到3000多元的低保金,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富者:装太阳能买轿车 
  同村的波教罕家,上到二层楼上,即可看到豪华的装饰,墙板是暗红色的香木,连接的平房还装有太阳能,有单独的洗浴室。这间房子,是全家花了4万多元盖起来的,约200多平方米。 
  他家有50亩橡胶地和14亩水田,其中11亩水田租给别人种香蕉,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今后随着更多橡胶林的开割(橡胶树须栽下8年以后才能割胶),经济条件将会越来越好,买轿车也会是期望之中的事。 
  而在勐捧镇的回结村,克木人岩庄家的竹楼下停着一辆崭新的轿车。据了解,那是他哥哥家刚买的,花了10多万,来源于割橡胶的收入。他家里有60亩橡胶林,还没有全部开割。再过几年,他们的年收入有望达到几十万元。 
  回结村有26户克木人共143人,官方统计的人均年收入是1193元。 
  竹楼小景 梦想·吉他·《东风破》 
  回结村13号,一位年轻的克木小伙正拿着吉他,弹唱周杰伦的一曲《东风破》。他是今年20岁的岩书,正在景洪读职业高中,学会计专业。问起他的梦想,说是以后要考大学。他已经不清楚自己祖先的历史,“老人不讲,书上也没有。” 
  寨子里年龄最大的3位老人,都已经年过七旬,她们通过年轻人的翻译,说:“我们从记事起就在这里生活,原来粮食不够吃,经常跑到山里去找野菜吃。现在生活好多了,孩子们也纷纷上了学!”他们说,只要家里条件好,也希望孩子们都去上学,读书越多越好。 
  岩书的母亲咪依香,已能说出简单的普通话。她介绍说,很多克木人的孩子没多读书,主要是受观念的影响,觉得读书的作用就是“多识一些字”,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在景洪,岩书每个月要花300多元,这点钱,对于有几十亩橡胶作经济基础的他家来说,不成问题。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