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八百岁古城美丽依旧
丽江古城被称为高原的姑苏,东方的威尼斯。
丽江,她以独具的历史风貌,特有的历史价值,不仅被国家首批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古城之一。
丽江是纳西族、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十多个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有纳西族创造的、人类至今存活着的图画象形转自云南旅游信息网http://www.foryn.cn文字为载体的神奇的东巴文化。有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辞、曲、牌音乐奇迹般地融汇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
坐落于云南丽江盆地中部的丽江古城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宋末元初,到明初已具相当规模。她曾经是西南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经过长期的发展,丽江古城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三条河流为魂魄,四条街道为骨架的城市结构。四方街自古为滇西北商贸中心,它的形成在国内实为罕见。
丽江人习惯将自己的旅游资源概括成“两山(玉龙雪山、老君山)、一城(丽江古城)、一湖(泸沽湖)、一江(金沙江)、一风情(女儿国的摩梭风情)和一文化(纳西东巴文化)”。丽江的山水、风光固然令人陶醉,但最让游客们心动不已、流连忘返的却是赋予雪山、江水、城镇以魂魄、以神韵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西、北靠山,东南开阔。城市建筑和民居皆白墙黛瓦、木架轻厦。独特的民居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其路面铺五花彩石,雨天不积水,晴天不起土,庭院里花香鸟语。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河水清澈、干洌、透明,像一条血脉给古城带来生机。河面上,一座座造形迥异的小桥,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被称为高原的姑苏,东方的威尼斯。
古朴的风韵吸引八方来客
时光恰似凝固一样,民风古朴,风貌依然的丽江古城,如今仍原汁原味地留在世人面前。也正是因为她的古朴和美丽,引来了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使旅游业成为丽江的龙头支柱产业。1999年,来丽江的游客高达2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9亿元人民币。古老的丽江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好最快时期。
在五六十年代,丽江县的一些机关、工厂、学校都设在古城中,这些与古建筑格调极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出现在老城中,有的新建筑已从古城的边缘向中心延伸。
直至1983年后,古城保护开始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政府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保护措施,他们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古城修复项目审批,古城民居、街道、桥梁、水系、古树名木保护,古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绿化、市容市貌管理等等。
为了保护好丽江,政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委员会提出了成立“中国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研究会”和“中国丽江古城保护基金”。使丽江古城的保护有专门机构负责规划、保护、管理、建设和开发利用;因为聘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古城进行研究,使古城管理保护达到世界水平;政协建议政府将古城管理、保护的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基金(由各级政府拨款、国内外团体、企业、个人等多种形式的资金组成)主要用于古城绿化、道路、排污、水系、公共设施的维修、保护和管理。这些建设性的建议被采纳,促进了丽江按世界遗产的标准对古城进行高层次、全方位的严格管理。
丽江对古城的保护是全方位的。1987年,《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94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又制定了《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而使地方立法由县级上升到省级。
没想到,丽江古城遭受到7级地震的破坏,那是1996年。当时云南省委省政府指出,古城不仅是丽江县的古城,也是云南省的古城,是我们国家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城,一定要把她保护好。丽江政府也作出决定,提出了要把古城整旧如旧的方针,找来专门的工匠,搬迁了古城中的学校、工厂、机关,把古城建成无烟尘区,恢复了古城原貌。
精心的呵护才使丽江古城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保护古城并未影响丽江城市的建设、发展。现与丽江古城一条柏油路之隔的大片土地上,是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的高层建筑。与古城遥相呼应的新城是一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与农村有机相连的格局。丽江人不喜欢千城一面的克隆城市,她追求的是自己的精美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今年6月2日,丽江成立了“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并采取了措施:实行“古城保护文明户”奖励制度;居民修复实行定点管理;对掌握地道传统建筑技艺的工匠进行登记、培训、带徒,把传统技艺原汁原味地传下去。除重点保护古城的城市格局、水系、桥梁、街道等硬件措施外,同时还注意保护纳西族的居住活动、语言服饰、节庆、民俗、传统艺术等。
正是这精心的呵护,才使美丽的丽江古城虽经800余年风风雨雨,仍风韵不减,美丽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