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时间: 上午8:00 - 下午6:00
  • 中国·云南·昆明
  • 微信咨询
    • image
image

地上和地下的喀斯特景观:石林和九乡(一)

2010年3月初,云贵高原的昆明正在遭受着百年一遇大旱的煎熬。在昆明的6天里,天天有毒辣的骄阳相伴,天空少有云彩出现,每天有3、4级的风劲吹,干燥得鼻涕里会有血丝,就连计划中的壮观的大地黄金被——罗平油菜花海观赏游也泡汤了!因天气原因,罗平油菜花居然比往年提前1个月开放了!郁闷呢!  
春城,恰如其分吧,真象北方春天的城市——温暖、干燥! 

昆明市区还算干净,有特点的是大街上的电动摩托车多过汽车,每天上下班时间,浩浩荡荡的电动摩托大军如巨龙一般游动在城市的各个大街小巷。另外,感觉昆明城市的管理好像有问题,比如:城区的汽车站居然有10多个,东西南北,城市各个角落好像都有汽车站,汽车站名字还有相近处,外地人坐车千万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去了没有你想去的目的地车次的车站;还有,坐公交车时,居然在上午9点半、下午5点半看到干线公路上有路灯在燃亮,要知道,3月初的昆明,每天7点天亮,19点半天黑!心疼! 

做为一个昆明的过客,简单交代一点昆明的观感,下面请跟我走进昆明邻近的景点——石林和九乡,看看那里的景色如何。 

云南“石林”,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那先普及一下“喀斯特”的涵义吧,基本涵义是: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现象,在我国可以用“岩溶”二字代替“喀斯特”。“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现属克罗地亚)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地貌”。 

再从形成原理上解释一下: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却比较发达。世界各地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中国,中国西南各省形成了众多精彩的喀斯特美景,本文提到的石林和九乡就是两处典型的喀斯特美景。 

石林,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石林就在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努力,10多年的环境整治、保护开发,终于换来了成功。 

石林景区大门外,是非常广大的一片商业区,旅游产品商场挤挤挨挨,当地的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琳琅满目,可以看得出,云南的旅游业搞的就是比国内其它地方好。 

进得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洁净的水面,名曰“石林湖”,湖面涟漪轻飏、褶皱堆叠,水底的石头隐约可见;大片青灰色的石林林立于水中央,漫步桥上,暖暖的春风轻抚着面庞。 

过了桥,右拐往“大石林”景区前行。一路上,平坦处,基本都被绿油油的人工草坪所占据,不时还会碰到高低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卵石铺就的小路穿过了草坪,绕过了石头,带领着游人走向景区深处。 

大石林景区,这里是石林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远远地,就能看到大大的凿刻在石柱上的“石林”二字,这两个字,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墨宝,1931年,云南王龙云考察石林,陶醉于石林的美景,欣然命笔题下“石林”二字,后来,“石林”二字被刻在一巨大石柱上,并成为石林的标志之一,“石林”也就成为景区的正式名称。 

大石林景区,以剑状石林为主,众多几十米高的石林挺拔、屹立,直刺苍穹。巨石上,众多名人题刻洋溢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巨石间,已开辟出如迷宫般的路径,在一狭径处,清朝时期地震崩落的巨石搭在两石之间,看起来有点心惊,游人行走其下,却还都是泰然自若;最典型的一片剑状石林呈现在眼前——在雨水的垂向溶蚀作用下,石柱表面呈现出锋利的刃脊和凹槽,宛若宝剑,石柱表面由于微生物作用,还呈现出洁白的颜色;还有许多的石头表面在雨水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蜂窝状的凹槽,更让人感叹石灰岩是如此的脆弱,比起坚硬的花岗岩来,石灰岩太容易被大自然雕刻了。再往前行,会碰到两朵象莲花般的巨石,间隔5、6米,恰在“怒放”,惟妙惟肖。大块的石林空隙间,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名曰“日月广场”,旁边还有高大的海棠树,粉红的花朵开的正艳,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演员正手持芦笙、葫芦丝等乐器欢快地演奏,脚步亦踩出和谐的韵律。 

走出大石林景区,立于环林路上,但见灰白色的石林海铺展在大地上,因地质沉降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一条笔直的横线拦腰切割了整片的石林,历史的痕迹清晰地浮现出来。 

小石林景区,有石林另一代表性景点——“阿诗玛”,只见一块巨石高高地耸立于水池边,恰如一位身材高挑、婷婷玉立的少女站立在一泓池水旁边,这就是传说中阿诗玛的化身。阿诗玛是对撒尼族(彝族分支)女孩子的称呼。阿诗玛导游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对面的“阿诗玛”:头戴撒尼族女孩常戴的头巾,身后背着一个四方竹篓,身着撒尼族衣裳,侧身,右手置于胸前……,“象形、拟人”——好像这是中国许多景点喜欢采用的方式,这恰证明了中国人是多么的世俗化,不过,是否也说明中国人热爱生活呢?我辨识了许久,也没看出有多么的像,呵呵,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美丽善良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地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关于阿诗玛、撒尼族,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根据诗歌改编成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斗牛、赛马、摔跤、歌舞、彝家选美……,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紧挨大小石林,还有“石监狱”(窃以为该景点取此名不甚妥),印象中就是在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峰间穿越、攀爬,也能欣赏到各种形象的石景。 

李子园景区,在环林路的外侧,是以柱状石林为主,与大石林景区有明显区别。“望夫石”、“苏武牧羊”、“母子携游”、“漫步从容”是其中代表性的景点,尤其是“母子携游”,“母亲”高约10多米,发髻盘起,昂首挺胸,后跟一5、6米高的“孩子”,母子二人正缓步行走在石柱间。“漫步从容”也像极了一佝背长者,身着长袍,双手反背,兀立于山野间,只不过他是一高逾10多米的巨人。李子园景区石柱、石峰普遍更高大,不如大小石林秀气,可以说各有千秋。 

万年灵芝景区,亦在环林路的外侧,离得就稍远了些,步行前往要大约20分钟才能到,是以蘑菇状石林为主。许多石柱上大下小,形如蘑菇,主要原因是岩石的成分和密度不一,下部岩石比较脆,受重力影响而垮塌,便成为上大下小的蘑菇状了。这许多“蘑菇”大都有数十、上百层,层与层之间往往还有因溶蚀不同而形成的凸起或凹进,整个石柱上下又因水流和溶蚀作用不同而槽痕遍布,所以,一块石柱经常是像菜花般的花哨。可以说是美感十足! 

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就是这样了,美不美,要你亲往一观才知。
客户靓照反馈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